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中西方女权主义语言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不同的语种,语言的性别歧视研究状况也不一样。对英语中性别歧视的研究较为深入,语言学家还进一步探讨了造成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原因。在美国,女权主义运动者和教育部门近二十年来一直不断有消除性别歧视的方案提出,并逐步付诸实现,但对此而引起的社会舆论则看法不一,这说明消除语言性别歧视的意义至今尚未被人们普遍接受。语言性别歧视不仅存在于印欧语言中,而且也存在于汉语中。但是,对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妇女地位的提高以及西学东渐的影响,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对汉语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差异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目前学术界的研究基本上只是一些综述性的介绍。作者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文化角度入手,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汇总,通过归纳和演绎,探讨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文化因素,如:宗教的影响,传统思想的影响,历史的影响,女性社会地位的影响以及中西方传统礼教的影响,对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在几个具体层面的体现进行详尽的对比研究,如:阳性代词及名词,构词及造字,男先女后的词序,女性词语的“贬化”发展,男性词泛化等,并对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的改革做出新的尝试。基于上述讨论,本论文还着力探讨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的语言规划和改革的策略。作者认为,西方激进女权主义者关于颠覆以男性为中心的语言、创造以女性为中心的语言的实验,虽有其启示和警醒的积极价值,但女权主义语言学家关于通过性别中性化和性别明确化等手段,实现语言中的性别平等的主张,更具操作的可行性,因此,在中西社会中具有普遍推广的意义。作者也明确指出,要真正根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单纯依靠语言规划和改革是远远不够的,社会改革才是消除语言中性别歧视的基础。作者最后指出,语言规划与社会改革不能分割,要双管齐下,而要最终消除语言中性别歧视的根本在于实现男女平等的社会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