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可获得的信息,产生出新颖、独特、有社会、个人意义的产品或观念的积极心理品质。它包括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两部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课堂教学是儿童创造性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已有研究表明,小学数学课因其具有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应用广泛性等特征,已成为小学儿童创造性培养的有效途径。目前,有关农村小学生创造性培养的研究还比较欠缺。本研究综合运用量化和质性研究的方法,采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渗透儿童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及其有效性。研究一以两所农村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和《威廉斯创造性人格倾向量表》等问卷,考察了留守类型、性别、年级等多项人口统计学特征对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维的预测作用。在此基础上研究二设计了一套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渗透创造性培养的课程方案,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实验设计,对福建省某农村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进行自然实验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课堂反馈、教学反思、指导教师访谈等定量和定性方法综合考察课程干预的有效性。结果发现:(1)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母亲受教育年限、父母婚姻关系对农村小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2)定性分析发现,该模式有效提高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课堂自信和学习动机,自我评价日常生活中的创造性也显著增强。(3)定量研究发现,通过一学期的课堂渗透教学后,实验组创造性思维的得分显著高于控制组,而创造性人格无显著变化。个案研究表明,课堂渗透创造性培养还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