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化作用是指给与某些植物特定的低温刺激和处理,以促使花芽形成及花器发育的这样一种效应。小麦自身的春化发育特性,即小麦的冬春性,表现为其内在春化基因等遗传因子在环境春化作用的影响下对其发育阶段的精确调控,从而促成其自身发育进程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小麦的冬春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穗部分化的过程及其抵御低温冻害的能力,是影响小麦种植生态区划、跨区引育推广及配套相关栽培技术措施的重要因素之一,进行小麦品种冬春性与生育期关系的研究在生产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主要来自黄淮南片冬麦区的198份小麦品种材料采用稀植春播法进行冬春性分级鉴定并与对应品种的分子检测结果及生育期调查数据进行对比,以寻求合适的小麦冬春性鉴定方法,探究小麦冬春性与春化基因的关系,明确小麦冬春性与其生育期的关系,为小麦品种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农业部颁布的《NY/T 2644-2014普通小麦冬春性鉴定技术规程》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小麦品种冬春性强弱的鉴定方法。考虑到密播条件下不同品种的分蘖特性差异对结果会产生影响,该方法采用稀播进行鉴定,将黄淮南片地区的品种分成了0-7共8个类别,鉴定的冬春性与审定试验鉴定的结果基本一致,细分的结果也将为品种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从鉴定结果看,黄淮南片地区的品种主要以半冬性类型为主,冬性类型占78.28%,春性类型占21.72%。2.在198份材料中,均未发现含有Vrn-A1和Vrn-B3显性基因,且Vrn-D1和Vrn-B1的分布频率较前期同类研究结果偏低,表明当前黄淮南片冬麦区的小麦品种结构中春性品种的比例在下降。除含有Vrn-B1显性等位变异的8份小麦材料为春性外,其余春化基因型与冬春性的对应关系均有一定偏差,说明利用春化基因还不能很好鉴定小麦品种的冬春性。3.不同春化基因组成对抽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的影响较一致,vrn-A1+vrn-B1+vrn-D1+vrn-B3的生育期最长,其次是vrn-A1+vrn-B1+Vrn-D1b+vrn-B3和vrn-A1+vrn-B1+Vrn-D1a+vrn-B3,这3种组成对生育期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生育期最短的是vrn-A1+Vrn-B1b+vrnD1+vrn-B3和vrn-A1+Vrn-B1a+vrn-D1+vrn-B3,明显短于其他3种。春化基因对小麦生育期的影响为vrn-B1+vrn-D1>Vrn-D1b>Vrn-D1a>Vrn-B1a>Vrn-B1b。4.冬性0级、半冬性4级、弱春性5级和春性7级在各生育时期均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冬性类小麦品种的各项平均生育期虽随着其冬性的减弱而有所减短,但仍明显长于春性类品种,而在春性类小麦品种间随着其春性的增强,生育期的减短也较为明显,但品种的冬春性与生育期并没有绝对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