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石河子大学动物医院收治的犬细小病毒病例进行部分流行病学调查、病毒基因型的确定、治疗方案的比较和血象指标的测定,为地区防控犬细小病毒病方案的制定、疫苗的选择等提供参考依据。 结果:试验一:统计80只病犬的统计结果表明:2~4月龄的幼犬发病率是83.75%,4~6月龄的发病率是12.50%,6~12月龄的发病率是3.75%;公犬的发病数量是48,占全部发病病犬的的60%,母犬的发病数量是32,占全部病犬数量的40%;春季的发病率为31.25%(25/80),夏季的发病率是43.75%(35/80),秋季的发病率是13.75%(11/80),冬季的发病率是23.75%(19/80)。试验二:对2株野毒分离病毒株主要抗原基因VP2基因全序列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两野毒分离株的VP2基因序列与标准毒株的同源性均在99.3%以上,1号毒株存在14个突变位点和5个缺失位点,2号毒株存在7个突变位点;第426位氨基酸均为天冬酰胺(Asn)。试验三:组I中治疗20例治愈19例死亡1例,治疗有效率为95%,组II中治疗20例治愈17例死亡3例,治疗有效率为85%,组III中治疗20例治愈16例死亡4例,治疗有效率为80%,组IV中治疗20例治愈14例死亡6例,治疗有效率为70%。试验四:病犬红细胞数和白细胞总数的平均值明显低于正常参考值的平均值,淋巴细胞数量的百分比与正常参考值相比也显著降低。试验数据所得的最小值与正常参考值相比都显著降低,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的百分数的最大值仍显著低于正常参考值的最大值,红细胞数最大值高于正常参考值的最大值。 结论:试验一:结果表明CPV主要感染并引起发病毒的是2~4月龄的幼犬,夏季的发病率最高,其次是春季,可见季节交替时节发病率较高。春夏季节交替,气候变化大,加之气温回升,各种病原微生物也繁殖活动增加,动物外出活动频繁,与各种病原的接触概率也相对增大,容易产生应激,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该病。试验二:经过鉴定确定石河子地区CPV野病毒类型为CPV-2a型。试验三:使用了单克隆抗体、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的组I的治愈率最高,效果最佳。试验四:对初诊血样测定结果与正常犬相关指标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感染CPV导致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数量或比例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