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图参数的变异性,并探究表面肌电图对于肌肉疲劳评价的可靠参数与疲劳的幅频变化规律,以及探寻如何利用表面肌电图进行步态分析评定,为拓展表面肌电图的临床应用建立可靠的依据。 方法:(1)健康受试者进行伸膝等长收缩,以及10m自由步行的动态运动,分别记录下肢相关肌群表面肌电,考察各参数的变异系数。(2)4名健康青年受试者分别进行负荷递增或先增后减的伸膝等长收缩,以及股内侧肌疲劳实验,同步记录受试者双股内侧肌的表面肌电图,考察各参数的变化规律,对实验数据进行曲线拟合、非线性回归分析。(3)5名健康青年受试者进行10m自由步行测试,2名偏瘫患者、以及4名足下垂患者佩戴行走踝托前后,分别进行10m自由步行测试,同步记录双下肢胫前肌、腓肠肌内侧头两组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考察受试肌在步态周期中的SEMG变化规律。对实验数据进行配对资料的t检验,并分析IEMG、RMS的收缩负荷比。 结果:(1)对于静态收缩,即使分析时宽短至1秒,除AEMG以外,各参数的变异系数均小于0.100。对于动态的步行运动,取1秒的分析时宽,MF、MPF的平均变异系数近于0.100,ZCR、AEMG的平均变异系数在0.150左右。(2)双股内侧肌正、反募集的SEMG各参数与MVC%或测试时段的最优拟合曲线均为三次项曲线;双股内侧肌疲劳的SEMG各参数与测试时段的最优拟合曲线也均为三次项曲线。(3)正常步态周期中,胫前肌近乎呈持续活动状态,并有两个活动高峰。腓肠肌在摆动中末期,可有一个较小的梭形波。胫前肌活动持续的时间远比腓肠肌活动的时间长些。健康人步行时胫前肌的肌电活动,存在着优势侧与非优势侧较明显的差异。但总体看来,两侧胫前后肌群的收缩负荷比均等。(4)偏瘫步态的患侧腓肠肌与胫前肌同步收缩。患侧MG摆动期有许多小波存在。患侧肌群的总体波幅显著小于健侧。(5)3例患者佩戴AFO后的胫前肌或腓肠肌肌群,较佩戴前10m步行的MF、MPF均降低,ZCR,AEMG都增加。而1例左下肢痉挛较重的脑瘫患儿,双侧胫前肌或腓肠肌的MF、MPF、ZCR,均增加,AEMG略降低。 结论:(1)无论静态收缩,还是动态收缩,表面肌电图的基本参数MF、MPF、ZCR、AEMG稳定可靠,变异系数一般不大于0.100~0.150。频域指标较时域指标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