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美德伦理学的复兴和国家对传统美德的重视,美德教育也逐渐成为当前教育研究关注的重要议题。已有的研究主要对美德的概念、美德的可教性以及美德教育或教学的策略和路径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但也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忽视美德的内在性质,将美德教育混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道德教育;二是较少对真实课堂中的美德教学过程进行实证的研究。有鉴于此,本研究主要立足于小学品德课,描述与解释有关美德主题的课堂教学过程,并从美德本身的性质出发,对这些过程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和建设性的建构。本研究探讨的主要是道德美德(而不是理智美德),即道德意义上的优秀品质。一般来说,它具有四个特征:超义务的卓越、相对自己的适度、高度稳定的行动、多维倾向的统一。为了研究的便利,首先选取了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品德与社会(试用本)》(1—5年级),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其中涉及的美德主题进行了筛选和整理;然后通过目的抽样,选取了 17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观察,观测点聚焦于教师对美德主题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在观察过程中收集课堂实录与相应的教学设计,并对其进行编码归类和描述分析。通过对教材、课堂实录以及教学设计的综合分析,研究发现:(1)美德主题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所占比重约达35%,主要涉及感恩、孝敬、诚信、尊重、爱集体、爱国、友爱和睦等11个美德德目。(2)教师对美德主题的理解倾向于从"行为"要素进行界说,普遍具有"美德落实于行动"的意识;对道德层次不做过多区分,多停留在"义务道德"层面;教师理解美德主题的道德思维呈现出"结果论"与"非结果论"两种倾向;教师对"关联知识"的关注差异较大。(3)教师常用的美德教学方法是讲授、问答、小组合作、道德叙事、学生经验交流,较少使用趣味游戏、角色扮演、情景体验等方法。(4)教材的编写方式、教师对学情的判断和对美德主题理解的差异都会影响美德教学过程的展开。从美德本身的性质来看,当前小学品德课中的美德教学尚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师对美德主题的理解定位在义务道德层次,没有关注到美德的超义务层次,并忽视二者的关联。第二,教师关注行动的重要性,却把行动简化为"做"事情,而不是有明智参与和情感敏感性的"审慎"行动。第三,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冲突性不够或者缺乏两难要素。第四,道德叙事沦为简单的道德说教或道德规则的告白,破坏了美德多维倾向的统一。不仅仅如此,美德在课堂中的可教性,存在内涵、程度以及时空的限度。要克服上述问题、突破这种限度,更好地帮助学生习得美德,就需要在课堂中注意通过完整的道德叙事理性地传递美德,借助冲突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道德判断的发展,并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