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体验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国内外学者都开始关注大学生的压力问题。尽管关于压力应对的研究文献众多,但是大多数文献没有涉及到文化在压力应对方式中的作用。国内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比较大学生各个群体间压力应对方式的差异。只要少量的研究采用了跨文化比较的方式来了解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但是这些研究并没有从应对目的的角度来阐释文化差异。通过比较105名中国大学生和81名美国大学生的压力应对策略问卷,本文尝试揭示这两个文化群体的压力应对策略,比较其中的相似和差异,并探讨文化对压力应对策略影响。本文首先对压力、压力应对及应对策略进行了定义上的总结。在本次研究中,压力应对是指个体认为自己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可能给其带来负担甚至超出自己拥有的资源时,为减少、最小化或容忍这种交互作用的内外需求而采取的认知和行为上(Folkman & Lazarus, 1984)应对方式。压力应对策略指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压力应对策略可以分为问题应对-情感应对,有效-无效应对,积极-消极策略和主要-次要应对策略。论文回顾总结了压力应对领域的理论发展并主要叙述了Folkman & Lazarus的交互应对模型。论文指出了文化在压力应对方式中的作用。之后分析了文化层面的核心纬度即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在比较应对方式方面的作用。之后叙述了Markus & Kitayama(1991)的个体层面纬度即独立型和依赖型自我构建的在压力应对中的作用。最后分析了控制感对压力应对策略选择的影响。之后指出本论文是从内控(控制自我)-外控(控制环境)这一层面比较中美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文化差异。第二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的本土研究对压力应对这领域的贡献。国内学者对儒家,道家,佛教对压力应对的影响进行了阐释,通过对中国文化中和谐,矛盾的思维方式,命,缘,忍等观念的研究,对中国人压力应对方式选择进行理论诠释,实证支持,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三章主要介绍了研究假设和研究方法。第一个假设是中国大学生,由于受到传统儒家,道家,佛教思想,以及中国集体主义,依赖型自我建构的影响,更倾向与采用内控型的压力应对策略。第二个假设是美国大学生,相比于中国大学生,更倾向与采用积极自我评价这一内控型应对策略。这一章也介绍了参与研究人员的情况以及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第四章为数据分析和讨论。通过对186份问卷的分析,此论文证明了第一个假设,否定了第二个假设。内控型的压力应对策略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更为广泛的使用。中国大学生更倾向与采用自我控制,等待,相信命运这些应对方式。但是淡化压力,担当责任这两种内控策略,中美大学生使用频率相当。在外控型应对策略中,美国大学生更倾向于用对抗的应对方式。而中美大学生在使用有计划的解决问题这一外控应付方式上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对与寻求社会帮助这一应对策略,与先前研究不同的是,美国大学生更倾向于使用这一策略。而在积极反省评价这一内控策略上,这两个群体并没有存在显著差异。研究总结发现,中美大学生在压力应对方式上存在种种差异,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相似性。中美大学生的应对策略都倾向于内外控相结合,而没有走向两个极端。最后论文指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并为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