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国内樟子松的引种概况、生理生态特性、育苗技术、整地造林技术等进行了综述,分析影响樟子松引种的主要气候因素、土壤因素、立地因素和半荒漠、荒漠区樟子松引种的最大障碍及其克服措施,探讨了樟子松在酒泉引种栽培成功的可能性。分别在嘉峪关市、酒泉市选取不同年龄的行道树、苗圃定植的樟子松人工林(种源均为辽宁章古台),进行测树因子调查,在树龄相对集中的人工林根据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和其它测树因子以及管理情况,选取1—3株标准木,实测树高、树高年生长量和树高年生长量相对应的中央直径、计算直径生长量,调查树木203株,标准木18株;应用《林业系统工程应用》软件,对测树数据进地模糊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建立变量回归模型和生长预测模型。对上述地点人工林的土壤进行剖面调查,对土壤混合样,的土壤阴、阳离子、PH值、有机质含量、全N、全P和土壤粒度进行土壤化验分析并搜集整理酒泉地区气象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在全面搜集整理酒泉地区气象资料的基础上,对酒泉地区以及相邻的高台、临泽县共11个气象站50-80年代的气象资料进行整理;采用酒泉地区气象局气象科技服务中心提供的1980—2001年平均气温、年极端气温、年平均蒸发量、年降雨量、年日照时数、无霜期、≥10℃积温等气象资料进行分析。育苗试验在酒泉地区林科所中心苗圃GF-GK-80型连栋温室内进行,试验内容包括:室内温、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智能化控制、基质配方试验、施肥试验、试验设计和抽样调查。造林试验林科所的试验地进行,内容包括:苗龄、起苗方法、苗木规格、造林技术等。研究结果表明:(1)酒泉地区降水量普遍低于300mm,引种必须有地下水或灌溉补充,否则引种将不会成功;在将平均年降雨量作为参考因素时,樟子松引种可分为4个区域,即引种适宜区、引种次适宜区、试引种区和引种不适宜区;酒泉地区除引种不适宜区外的其它区域的气候、土壤条件均基本适合樟子松生长,在这些区域可以用于庭院绿化、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的营造,也可以试验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2)樟子松在酒泉市的树高年生长过程呈前期生长型,树高生长过程略呈“S”型曲线;树高生长量和直径生长量出现明显的波动,波动的峰值、时间均不相同;同一地点的树高生长量和直径生长量的波动不是同步的,产生波动的次数也不同,树高生长对环境的气候、水肥管理等因素的反应更为敏感,而直径生长对环境的反应则相对稳定:利用修正指数曲线、理查德曲线、逻辑斯蒂曲线、严格苏玛克曲线4个模型分别对樟子松人工林的树高生长过程、直径生长过程进行了拟合,得到15组回归模型,能够较为理想地反映引种区樟子松的生长过程;生长过程和生长表现表明:樟子松适应性强,能够适应嘉峪关、酒泉的土壤、气候条件,在这两地的引种是成功的。(3)气象因素中,年蒸发量、日照时数、≥10℃积温、极端最高气温是影响樟子松生长的主要气象指标,年平均气温、无霜期、极端最低气温是次要指标,年降水量、气温日较差为补充指标;樟子松树高生长量受年蒸发量的极显著影响,受年平均气温、≥10℃积温的显著影响,即年蒸发量、年平均气温、≥10℃积温的增加能够极显著或显著促进樟子松树高生长量的增大;年降水量、年蒸发量增加能够促进樟子松直径生长量的增大,气温日较差的增加能够降低樟子松直径生长量;土壤因素中,阳离子总量、阴离子总量、全盐量是影响樟子松生长的主要土壤指标,PH值、全K、有机质含量是次要土壤指标,全N是补充指标;建立的樟子松树高、直径生长量模型分别为:y高=-111.2290-0.2897x1+0.0503x2+0.0552x3-0.0154x4+0.2277x5+0.0162x6+9.4880x7-4.9580x8-1.8065x9和y径=-135.2058+7.0495x1+0.1857x2-0.0025x3+0.0320x4-0.2662x5-0.0101x6-2.4413x7+2.5811x8+0.6581x9,复相关系数分别为:R高=0.9204782和R径=0.829631,相关紧密,可用于根据气象因素的变化预测樟子松树高和直径生长量,为樟子松人工林的管理提供依据。(4)通过三年的樟子松育苗试验探索,有92%的苗木达到甘肃省苗木地方标准DB62/T548—1998规定的Ⅱ级苗标准。其中的40%达到Ⅰ级苗标准。三年生苗换床每亩定植14800株,有99%的苗木达到Ⅰ级苗标准,可用于壮苗造林。樟子松种子育苗及其壮苗培育在酒泉极端干旱荒漠地区的成功生产,对于降低苗木成本,提高苗木移栽的成活率和苗木长势,推动樟子松树种在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大面积栽培推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提出了樟子松壮苗培育技术和大棚容器育苗技术,樟子松育苗技术规程、保护地育苗技术要点和技术规程,樟子松苗木移栽造林苗的最佳苗龄为3年生。提高樟子松移栽造林成活率的5条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