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株型突变体的特性鉴定及短叶柄基因定位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e84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为人类提供了植物源蛋白质、油类和健康活性物质,也是动物饲料的重要原料。随着我国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豆需求量不断攀升,但我国用于大豆生产的耕地面积却在逐渐减少。通过大幅度提升大豆产量提高大豆自给能力成为一条必选方案。合理的群体结构是大豆高产的基础,而株型是合理群体结构的基础。株型是指特定环境下植株适应性生长的表现,其本质是植物内在基因受环境因子调控的结果,因此系统解析株型形成的分子机制,可为植物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依据。本研究组在华夏3号的60Co诱变后代中发现光周期敏感株型突变体M13H3-126(命名为pspa-1,photoperiod?sensitive plant architecture 1),本实验分别对突变体pspa-1与野生型华夏3号(HX3)的重要农艺性状、分期播种表现和光温反应等特性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利用HX3与突变体pspa-1杂交衍生的F2群体对M13H3-126的短叶柄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通过Mut Map策略将短叶柄突变基因定位在1号染色体的4959886-43833478 bp的38.8 mb区间内,最终确定了Chr01-23769461位点的突变引起了pspa-1的短叶柄性状,并对该区域基因结构和候选基因进行了初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广州夏播条件下株型突变体与野生型间农艺性状的差异。HX3平均初花期(43±0.3 d)与pspa-1平均初花期(44±0.3 d)只相差1天,差异不显著;HX3株高为98.28±7.78 cm,而pspa-1的株高61.87±7.31 cm,差异显著;HX3的底荚高(11.67±2.17 cm)、单株粒数(156.22±45.27粒)、单株粒重(27.35±8.93 g)均极显著高于pspa-1的底荚高(1.46±2.00 cm)、单株粒数(107.00±35.73粒)、单株粒重(17.02±4.43 g);HX3的节数(20.80±1.21节)、有效荚数(101.70±28.10个)、百粒重(19.32±1.60 g)均显著高于pspa-1的节数(17.90±0.77节)、有效荚数(70.75±20.13个)、百粒重(17.02±4.43 g);HX3和pspa-1的有效分枝数和秕荚数差异不显著。2.广州不同季节播种大豆株型突变体与野生型株型性状的差异。4个季节内播种的HX3株高分别为57.3±3.45 cm、64.9±6.78 cm、39.7±7.03 cm、19.9±4.0 cm,pspa-1的株高依次为16.5±2.97 cm、40.1±0.87 cm、28.5±7.62 cm、7.0±1.2 cm,可见HX3株高均比pspa-1高,其中在3月5日和12月5日两种相对短日低温的条件下播种时,两种材料的株高差异最为显著,而在长日高温的6月份播种的突变体株高与野生型株高差异不显著,表明突变体株高受光温条件的影响;HX3植株的叶柄长在不同季节播种总是显著长于pspa-1,表明株型突变体pspa-1的短叶柄性状是稳定遗传的,也说明突变体株高和叶柄的遗传可能不是由同一基因控制。3.大豆株型突变体pspa-1与野生型光温响应的差异。人工气候箱光温处理和冬季延长光周期处理中,任一条件下HX3的株高和叶柄长度均大于pspa-1;温度一致时,LD条件下突变体pspa-1的株高为34.3±4.03 cm,比SD条件下的株高(25.8±3.89 cm)略高,说明突变体的株高很可能受光照时间调控;pspa-1在不加光条件下的株高为7.00±1.21 cm,低于在加光条件下的株高(10.57±2.72 cm)。初步确定突变体pspa-1的株高性状受光周期调控。HX3在人工气候箱中表现出明显的庇荫反应,pspa-1在两次处理中均没有表现庇荫反应,说明pspa-1具有耐荫性。4.株型突变体短叶柄基因的定位。遗传分析表明短叶柄基因是单隐性基因。通过BSA-Mut Map定位策略,将pspa-1短叶柄突变基因定位在1号染色体的4959886~43833478 bp区间内,该区间存在13个突变点。通过设计In Del和d CAPS引物对这些突变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发现Chr01-19577484和Chr01-23769461这两个位点与pspa-1短叶柄性状完全连锁。通过比对实验室现有材料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分析最终确定Chr01-23769461位点的突变引起了pspa-1的短叶柄性状。5.候选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对基因间区内突变位点的候选基因进行注释并在NCBI网站进行BLAST比对,发现已有的数据库中Chr01-23769461位点附近没有基因或非编码RNA的转录产物。设计特异引物以这两种材料的c DNA为模板,扩增出了一条包含突变位点、长度为172bp的产物,说明在Chr01-23769461附近有转录产物生成,并将产物一端定位在Chr01-23769458至Chr01-23769704之间,推测候选基因是新的基因或非编码RNA。
其他文献
丁香假单胞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空气、土壤、水体和植物叶片表面的生态适应性极强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其致病型多,危害范围广,对农业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目前对丁香假单胞菌的主要防治措施是化学防治法,为了减少化学药剂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满足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探究丁香假单胞菌的基础代谢,进一步了解其生理特性和致病机制,为研发高效、有针对性、绿色环保的药剂和防治方法提供理论依据。脂肪酸合成作为细菌生存不可
学位
灰树花是一种常见的药用真菌,含有多种多样的天然活性产物与营养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高血压、抗炎症等功能作用。麦角硫因是一种氨基酸衍生物,具有特殊的抗氧化活性,主要应用在减缓衰老症状,抵消氧化压力,清除紫外线等方面,现已被广泛投入相关食品和化妆品等研发当中。灰树花中含有丰富的麦角硫因,但体内的合成机制仍未有报道。近年来,关于麦角硫因的生物合成途径研究发展迅速,目前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生物合成途径。
学位
白灵菇(Pleurotus tuoliensis)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的种类丰富,必需氨基酸含量高。同时,白灵菇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对增强机体免疫力、抗肿瘤、抗氧化、方面有着显著的功效。随着人们对新型蛋白质来源兴趣的不断增加和对高品质蛋白的追求,白灵菇作为一种优质蛋白质来源表现出巨大的开发潜力。本论文分别在两个不同p H条件下(p H 9.5和7.0)从白灵菇子实体中分离提取蛋白;研究两种白灵菇
学位
真菌是最重要的一类植物病原物,由尖孢镰刀菌侵染造成的香蕉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是最严重的香蕉病害之一。病原菌首先侵入根部,通过维管束蔓延并分泌毒素发挥致病作用。尖孢镰刀菌可以产生多种毒素,其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是真菌毒素污染最普遍的一种单端孢霉烯族B族毒素。这类毒素性质稳定,污染广泛,生物脱毒是目前解决DON污染情况最有前景的方法。本研究从中国广西的四
学位
木质化是影响杏鲍菇采后品质劣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制约着杏鲍菇产业的发展。为从分子水平研究杏鲍菇采后二次木质化的机理,本研究以杏鲍菇为试验材料,将1℃、5丝PE自封袋贮藏组(A组)和4℃、5丝PE自封袋贮藏组(B组)和4℃、7丝PE自封袋贮藏组(C组)在四个贮藏时间(0、3、9、12d)进行转录组测序,对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出与二次木质化相关基因。选择关键基因,克隆其启动子并验证启动活性,为阐明杏
学位
生物钟是植物自主产生的近似于24 h的内生计时器,能够使植物提前预测出外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在昼夜周期中提前优化自身的生命活动,从而增加能量的利用效率,提高生物的适应性。植物持续昼夜节律的产生,依赖于植物核心振荡器转录因子形成复杂的转录及翻译反馈回路。其中PSEUDO-RESPONSE REGULATORS(PRRs)作为重要的转录因子可以调控大部分生物钟核心振荡器的组件,同时也是生物钟输出途径的
学位
水稻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长和耕地面积日益减少,提高水稻产量对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理想株型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是实现水稻产量进一步提升的重要途径。分蘖角是水稻理想株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水稻冠层结构从而影响叶片的光合效率,最终影响水稻的产量及品质。因此,对水稻分蘖角调控基因的挖掘以及其功能的深入研究是必要且关键的,这将对理想株型水稻培育具有重大意义。本
学位
副溶血弧菌是一种嗜盐性的革兰氏阴性菌,不但可以引起严重的海水动物弧菌病,阻碍水产养殖经济发展,还可以造成人类细菌性感染,导致腹泻,呕吐,腹部疼痛,恶心和发烧等不良症状,严重时可致死。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性与TDH、TRH、TLH、T3SS1,T3SS2,Pir Avp和Pir Bvp等相关。抗生素是防控、消杀副溶血弧菌的传统方法,广泛应用于水产品养殖场,运输链和销售链,但是,水产品养殖户盲目滥用抗生素
学位
低氧胁迫会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造成活性氧的积累,甚至使细胞死亡。植物通过调节自身生命活动来躲避或耐受低氧环境。例如,促进不定根的生长,能源供应管理,开花的控制以及氧化应激反应。乙烯对于植物适应低氧环境起到重要作用。乙烯信号转录因子ERFVII基因家族能够在低氧胁迫下感受低氧信号并调控下游低氧响应基因表达。另外,低氧胁迫能够诱导植物细胞自噬,清除低氧胁迫下植物细胞过量产生的ROS和受损的蛋
学位
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是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寄生曲霉(Aspergillusparasiticus)污染玉米、花生、小麦、大麦等作物、饲料和食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它本身并没有明确的生理功能,其在肝脏代谢生成AFB1-8,9-环氧化物(AFB1-8,9-epoxide,AFBO)的反应是激活其毒性的关键反应。由于猪对AFB1较为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