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约占难治性高血压的20%,单侧肾上腺醛固酮瘤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最常见的单侧病变,是一种经手术治疗后有可能达到治愈疗效的疾病,术后血钾及激素等指标缓解的患者比例为83-100%,高血压缓解的患者比例仅为17-62%。一部分单侧肾上腺醛固酮瘤患者,经手术切除瘤体或肾上腺切除根治治疗后,血压控制仍不理想。本研究旨在探讨腹腔镜下单侧肾上腺醛固酮瘤切除术联合肾动脉外膜射频消融术(renal denervation,RDN)治疗醛固酮瘤型难治性高血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之间,共入组于河南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住院诊治的符合难治性高血压且符合单侧肾上腺醛固酮瘤的患者60例,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人,一组在行腹腔镜下单侧肾上腺醛固酮瘤切除术后,实施经肾动脉外膜RDN术(外膜RDN组,n=30),一组仅行腹腔镜下单侧肾上腺醛固酮瘤切除术,不行肾动脉外膜RDN术(对照组,n=30)。术后两组患者均随访至12个月,主要有效性指标为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者的24h平均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其他检测指标包括两组患者的24h平均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诊室SBP、诊室DBP、服用降压药物的类别、血浆醛固酮浓度、血浆肾素活性、血浆醛固酮肾素比值(aldosterone renin activity ratio,ARR)、血钾及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的变化以及12个月内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1、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别,包括年龄、性别比例、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史比率、高血压病程、高血压家族史、2型糖尿病患病率等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在术前平均血浆醛固酮浓度、血浆肾素活性、血钾、e GFR、24h平均SBP、24h平均DBP及平均诊室SBP、诊室DBP方面均无明显差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均随访至术后12个月,外膜RDN组共2例患者失访,导致术后12个月随访到28名患者;对照组1名患者在术后退出此次临床研究,1名患者失访,术后12个月随访到28名患者。术后随访至12个月时,外膜RDN组24h平均SBP为(127.2±10.7)mm Hg,较术前降低(-20.7±15.2)mm Hg,对照组24h平均SBP为(134.1±11.2)mm Hg,较术前下降(-11.9±11.1)mm Hg,两组患者24h平均SBP下降水平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0.7±15.2)VS(-11.9±11.1)mm Hg,P<0.05)]。3、术后12个月,外膜RDN组血压恢复正常、完全不服用降压药物为16人,占比57.1%,需服用一种降压药物才能将血压控制正常的为12人,占总患者的42.9%。对照组血压恢复正常,完全不服用降压药物的患者为13人,占总患者的46.4%,需服用降压药物才能将血压控制正常的为15人,占总患者的53.6%,其中服用1种降压药物的为10人,占总患者的5.7%,服用2种降压药物才能将血压控制正常的为3人,占总患者的10.7%,仍需服用3种降压药物的患者为2人,占总患者的7.2%。4、术后至12个月时,外膜RDN组和对照组血浆肾素活性、血浆醛固酮浓度、血钾较其同组基线水平均显著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术后12个月时,外膜RDN组和对照组在血浆肾素活性、血钾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膜RDN组血浆醛固酮浓度中位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浆醛固酮浓度,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0(70.0-128.2)VS 141.0(94.3-187.0)pg/ml,P=0.053]。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eGFR均较基线无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个月期间,外膜RDN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无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随访期间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对于治疗单侧肾上腺醛固酮瘤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而言,腹腔镜下单侧肾上腺醛固酮瘤切除术联合经肾动脉外膜RDN术较单纯腹腔镜下肾上腺醛固酮瘤切除术,更能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2、腹腔镜下单侧肾上腺醛固酮瘤切除术联合经肾动脉外膜RDN术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