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关系是中国农村最基本的关系。从政治学意义上讲,乡村关系主要指乡(镇)基层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这一关系是乡村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关系,其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国家权力能否在农村基层有效依法行使,也关系到村民自治能否真正依法实现,最终影响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自治制度和农村税费改革等一系列制度的推行,建立在以政治和行政权力基础上的乡村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以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极大地激发了社会的活力,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促进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是,城镇化的急速推进、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尤其是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出,给乡村关系和乡村治理带来了新的问题。“空心村”的大量出现,使乡村关系出现了“有制度而无载体”的困境。同时,人口大规模流动和城镇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市场对资源的重新配置,涌动于农村基层的巨大的市场力量对依然具有浓郁行政权力色彩的乡村关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一定意义说,目前乡村关系和乡村治理正面临着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税费改革以来最为严重的挑战。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为解决过去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也为乡村关系的改善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因此,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研究乡村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除绪论外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乡村关系的历史变迁。文章把乡村关系的历史进程分为新中国成立以前、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以来三个阶段进行分析,通过总结分析每一阶段的特点、问题和经验教训,为下面的研究打下基础。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我国城镇化过程中乡村关系发展面临的困境。文章提出,城镇化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乡村关系却出现了“有制度而无载体”的尴尬现象,乡村关系的行政化倾向与农村基层的市场化取向的矛盾日益加剧。加上原有的“乡政村治”体制下权力与责任不对等、乡村财政困难等问题,使得乡村治理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的困难不断增加。第三部分提出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关系的路径选择。文章通过对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分析,提出社区化管理模式是新型乡村关系的必然选择。社区化管理模式契合了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也符合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现代化的理念。希望这一思路能够为解除目前乡村关系的困境从而促进乡村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