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广西境内壮、瑶、毛南、仫佬、侗、苗、水、彝、京等民族统称为“特种部族”。20世纪30年代,新桂系为开化苗、瑶等少数民族而对“特种部族”实施的教育,称为“特种教育”。广西“特种教育”自1933年开始实行,在短短的六七年内,取得一定的成效,对广西的近代化建设有积极的影响;同时,在边疆教育乃至近代民族教育史上都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外人誉为教育的创举。本文通过分析1933-1945年间苗、瑶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特种教育”情况,希冀对现今的民族教育提供指导和借鉴。 第一部分,对广西“特种教育”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首先是对明清时期到国民初期时段广西民族教育进行分析。其次分析20世纪30年代广西省内外形势,得出新桂系是迫于省内外严峻的形势,特别是桂北瑶民起义,不得不推行“特种教育”开化瑶民,以巩固其统治地位。 第二部分,对“特种教育”实施的过程进行论述,分三方面论述。一是对“特种教育”的法规、管理机构、学校设置、就学情况、课程、教材等进行分析;二是分析“特种教育”师资的培养,突出其别具一格的特点;三是对其衰落原因进行探讨。 第三部分,论述“特种教育”的特点、性质以及影响。广西“特种教育”注重立法、因地因时制宜办学、注重实用性,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点。此外,“特种教育”具有“政教合一”的性质,企图实现“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是普遍性、大众化的全民教育。广西“特种教育”的推行,“特种部族”的文化程度大大提高,其社会也得到了初步的改造,但也存在消极的方面,最突出的是汉族大民族主义。 第四部分,在分析历史的基础上,指出广西“特种教育”对当今民族教育的启示。本文认为发展民族教育是社会发展与稳定不可或缺的条件,需要政府与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同时,应尊重民族文化,推行双语教学、多元化教育,避免汉族大民族主义。这些启示可为现今民族教育改革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