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分析比较不同融合方式在腰椎滑脱融合术后的临床疗效,找到各种植骨融合方式的优缺点,为临床选择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77例患者根据融合方式分为三组,即A组为内固定+横突间融合;B组为内固定+椎间植骨+后路棘突间“H”型植骨;C组为内固定+椎间植骨。其中A组患者20例,退变性滑脱12例,年龄39~71岁,平均56.0岁;峡部裂性滑脱8例,年龄32~67岁,平均52岁。B组患者31例,退变型21例,年龄35~69岁,平均55.8岁;峡部型10例,年龄30~65岁,平均49.5岁。C组26例,退变型15例,年龄38~65岁,平均53.5岁;峡部型11例,年龄31~64岁,平均50.3岁。三组在年龄、性别、滑脱分型及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三组患者术后均辨证以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以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的下腰痛评定标准、VAS疼痛评分、Suk S植骨融合标准、Taillard指数、Boxall指数、椎间隙高度指数及腰骶关节角等为观察指标,应用SPSS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选择性行t检验、X~2检验或者方差分析检验等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观察和评价不同融合方式对术后疗效的影响。研究结果三组共77例患者得到了1~2年的随访。A组平均手术时间180min,平均失血量550ml;B组平均手术时间250min,平均失血量905ml;C组平均手术时间220min,平均失血量850ml;A组在平均手术时间及失血量方面优于B、C两组,B、C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三组融合方式在腰椎滑脱复位方面,术后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三种融合方式之间的复位效果无明显差异,B、C组在腰椎高度恢复方面优于A组,A组不能恢复椎间隙高度,甚至有部分高度丢失;在融合率方面,B、C组的融合率高于A组的融合率,B组融合率最优;三种融合方式术后的临床疗效较术前均有较大程度改善,但B、C组改善更明显。术后并发症统计上,B、C组合并发症少于A组,B组在继发椎管狭窄上少于A、C两组。结论横突间融合、椎间融合及H型植骨融合均是有效的融合方式,横突间融合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的优点,但植骨融合率低,不能恢复椎间隙高度,术后疗效较后两种差,手术并发症较多;椎间植骨融合技术是最符合生理要求的,其中椎间融合器是有效的支撑性融合,其植骨融合率高,能恢复椎间隙高度,术后疗效好,但是其手术创伤大,出血量较多;大H型植骨块可覆盖椎板切除后形成的缺损区,避免术后纤维瘢痕组织突入椎管,这样不仅能缓解神经根性疼痛,消除对神经根再压迫的隐患因素,加上大量松质骨能促进植骨融合,且融合成功率高,能很好地维持脊柱的稳定性,是较好的一种植骨融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