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子故事《罗通扫北》研究

来源 :内蒙古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tanley_lipp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通扫北》是战争题材的中国古典历史小说。在清末民初,《罗通扫北》被译成蒙古文,以手抄本和胡仁乌力格尔的形式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广为流传,深受蒙古族读者和听众的喜爱。对本子故事《罗通扫北》的系统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清代汉文小说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及文本的蒙古化特征.本文运用比较文学、民俗学、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蒙古文译本《罗通扫北》本子故事与汉文《说唐后传》中前十五回《罗通扫北》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对两个文本的结构、故事内容、人物形象分析等详尽的比较中,发现本子故事有诸多增加、删减和改编的部分。这些增减、删改的部分不仅体现了译者的创造性特征,更是体现了汉族古典小说在蒙古地区传播的特征。本文由导论、正文(1-3章)、结语组成。导论部分由选题目的、选题意义、研究概况、研究方法以及材料来源等内容构成。第一章,简述了汉文小说蒙译本——本子故事产生及流传的历史背景和本子故事的概况。在清代,随着内地汉族流入内蒙古东部地区,该地区蒙古人民从传统经济生活转变成半农半牧的复合型经济,促进了蒙汉文化交流。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论述了蒙古地区出现翻译汉文小说的本子故事概况。第二章,对本子故事《罗通扫北》和汉文文本之间进行了比较研究。从故事结构的增、删、改写入手,探讨了汉族古典小说流传蒙古地区的过程中,被增、删、改写的原因。第三章,对本子故事《罗通扫北》和汉文文本人物形象进行了系统的比较,通过人物形象描写中的改写、增删等部分,解读了本子故事中人物性格、面貌发生的变化及原因。结语部分,通过本子故事《罗通扫北》和汉文文本的比较研究,阐释了本子故事与汉文文本的不同,折射出蒙古族接受汉族小说的审美文化心理,同时大量的本子故事的出现推动了蒙汉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其他文献
高温传热问题广泛存在于高温热防护、高温计量、工业冷却等诸多领域。高温热管,依靠其内部液态金属/合金工质循环相变的传热机理,具有高功率密度、低温差等优良的高温传热特
“孤岛文学”因其特殊的战时背景,短暂的发展生涯,在学术界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并不漫长的“孤岛”时期,留下的是一笔极其丰富而珍贵的文学宝藏,这足够引起我们的重视。这
现今世界能源主要来源仍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提高燃烧效率并降低燃烧污染物的排放是新时期燃烧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和学术目标。进入新世纪以来,飞机已经逐渐成为了主要的交通工具
GIS技术是一门涵盖多种知识的边缘学科软件工具,其运用广泛、效果明显.文中主要描述了GIS技术在国内外林火管理中的应用研究,通过建立各种系统模块,运用GIS技术进行林火管理
王廷陈(1493—1550)是明朝中叶楚地著名诗人,少颖朗,多奇气。朱彝尊赞为“逸藻波腾,雕文霞蔚,音高秋竹,色艳春兰。乐府古诗既多精诣,五言近体亦是长城,固以邈后凌前,足称才子。”少年得
魏源是清末经世派的代表,诗文俱注重益于世事之用,由此其诗歌具有典型的“质实”特征。“质实”是文华质朴与内涵实在的结合,“实用”之诗源于魏源对国家的政局败落的严重危机感
李因是明末清初重要的女诗人与画家。在繁荣昌盛的明清女子诗坛,她以其独特的素质,与柳如是、王修微并称为江左女子三大家。她,是一个苦学成才的诗人与画家;她,是一个宁替夫死的深
无铁心永磁同步直线电机具有调速范围大,定位精度高,高速度高加速度,动态性能好等突出的优点,同时在结构的设计和如何提高推力,减小推力波动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难点。本文围
《豆棚闲话》是诞生于明末清初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署名圣水艾衲居士。共十二则故事,均出自豆棚下乘凉众人之口,刊刻之初非常流行,曾有多种版本通行。通过对《豆棚闲话》的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