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矮大叶藻Zostera japonicaAscherson&Graebner是中国北方常见的海草种类之一,但目前已经少见连片分布的矮大叶藻床,并且相关调查研究的报道几乎处于空白。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掌握中国北方典型海域矮大叶藻及其污损植物的基本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探索有效的移植恢复方法,并了解中国南北方矮大叶藻种群的遗传差异。主要结果如下:1.2011年9月-2013年1月对荣成天鹅湖矮大叶藻种群进行了生态调查,荣成天鹅湖东岸有大面积矮大叶藻连片分布(约2.7hm2),其生长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最大生物量(199g·DW·m-2)出现在8月,花期为7-11月,甚至2013年1月仍然观察到矮小生殖枝。矮大叶藻叶片C/N平均值为13.731.66,C:P平均值230.2829.62。估计天鹅湖矮大叶藻C、N、P年平均最大现存量分别为为68.1g C m–2,5.17g N m–2,0.72g P m–2。水温是影响矮大叶藻季节变化的关键环境因素。与天鹅湖矮大叶藻相比,汇泉湾矮大叶藻季节波动幅度较为平缓。2.天鹅湖海草床中污损植物主要是束生刚毛藻(Cladophora fascicularis)、孔石莼(Ulva pertusa)。刚毛藻5-7月生长迅速,但因风浪影响最大生物量出现在1月。石莼4-6月爆发性增殖,生物量最大值为6月1511555g·DW·m-2。3.2012年5月-10月在爱莲湾现场实验测定了矮大叶藻生长与深度的关系,观察到矮大叶藻在2m生长状况最好,短时间(1-2月)内可以在6-8m深度生存,光照是限制其生存的关键因素。调查期间天鹅湖移植矮大叶藻成活率100%,说明通过移植大规模恢复矮大叶藻床的可行性。4.对威海天鹅湖、青岛汇泉湾、香港荔枝窝、广西防城港珍珠湾四个种群矮大叶藻基于matK的序列分析和SSR分子标记结果显示,威海和青岛、香港和防城港分别聚为一支,说明中国南北方矮大叶藻出现明显遗传分化,这应该是种群间地理隔离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