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属于直翅目(Orthoptera)、斑腿蝗科(Acridoides)、稻蝗属(Oxya Serville),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均有分布,是水稻产区的重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异常和农业生态环境条件破坏的影响,中华稻蝗的发生较为频繁,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为害。目前在中华稻蝗的防治中,利用化学杀虫剂防治仍为主要手段,但是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研究和开发绿色、环保型杀虫剂进行害虫的生物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研究了新型光敏杀虫剂—卟啉杀虫剂对中华稻蝗的毒杀效果并对其生化机制进行了探讨。本文以采自太原市晋源区的中华稻蝗为材料,分别用5-氨基乙酰丙酸(ALA)和原卟啉Ⅸ(PpⅨ)作用于不同龄期的若虫。用ALA作用于中华稻蝗后,试虫在施药后第一天即开始死亡,第二天和第三天试虫死亡达到最高峰,以后日趋减少,5天以后基本无死亡。同时对中华稻蝗不同浓度ALA处理组蝗虫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生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5-氨基乙酰丙酸浓度的升高,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逐渐增高,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逐渐降低,且最高浓度处理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5-氨基乙酰丙酸对中华稻蝗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有诱导激活作用,对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这两种酶可能与5-氨基乙酰丙酸的作用机制有关。用PpⅨ作用于中华稻蝗后,蝗虫在用药后当天即开始大量死亡,以后日趋减少,5天以后基本无死亡,PpⅨ对中华稻蝗的毒杀效果与其所用剂量呈相关性。同时研究了PpⅨ对中华稻蝗体内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检测了不同浓度PpⅨ处理组蝗虫体内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生化研究表明,PpⅨ施用于中华稻蝗后,能诱导激活蝗虫体内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抑制谷胱甘肽还原酶的活性。通过研究卟啉杀虫剂对中华稻蝗的毒杀效果及生化机理,可以看出应用卟啉杀虫剂治理中华稻蝗不失为一种有潜力的、可行的方法,但是若将其实际应用于稻蝗防治,还需要在施药剂量、施药时间、生化机制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