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铅污染土壤的修复是当下土壤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利用有机螯合剂促进观赏植物吸收铅,不仅能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还能美化环境,将成为今后修复城市铅污染土壤的首选方法。观赏地被竹具有发达的鞭根系统和很高的生物量,对铅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具有很大的潜力。本实验选择5种常用的地被观赏竹——白纹椎谷笹(Sasaella glabra(Nakai)NakaiexKoidz.f.albo-striataMuroi)、黄条金刚竹(Pleioblast kongosa-nensis f.aureostriaus)、菲白竹(Arundinariafotunei)、菲黄竹(Sasa auricoma)和铺地竹(Arundinaria argenteostriata)为研究材料,选择乙二胺四乙酸(EDTA)为螯合剂,通过比较它们的铅积累特征及其对土壤铅污染的耐受性,筛选可用于城市铅污染土壤的优良竹种;在此基础上选择2种铅积累能力最强的竹种,进一步研究EDTA促进地被竹积累铅的程度和机理,为治理城市铅污染土壤筛选优良的地被植物,为EDTA诱导竹类植物成为重金属的超富集植物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论如下:在500mg/kg EDTA诱导处理下,5种地被竹的铅积累特征随土壤铅浓度(0、500、1000、1500mg/kg)变化出现如下规律:(1)根的铅含量均最大,然后依次是秆、鞭、老叶和新叶(只有黄条金刚竹为鞭大于秆);(2)铅在5种地被竹的根和鞭中分配率大小与铅的处理浓度成正比,在新叶和老叶中与处理浓度成反比,秆的分配率变化因竹种而异;(3)随着铅浓度增大,地被竹根部的铅向地上部迁移的主要部位是秆,其次是老叶,然后是新叶;(4)根据各营养器官的铅浓度和生物量计算出的全株积累量综合比较分析得出,5种地被竹铅积累总量为:铺地竹(346.315 mg/kg)>菲白竹(284.969 mg/kg)>白纹椎谷笹(221.702mg/kg)>菲黄竹(159.317 mg/kg)>黄条金刚竹(139.264mg/kg)。选择铅积累量最大的铺地竹和菲白竹,在500mg/kg 土壤Pb胁迫下,随EDTA浓度(0、250、500、1000mg/kg)变化,铅积累特征的变化规律为:(1)EDTA的施加会显著增加铺地竹和菲白竹的叶、根、鞭、笋的铅含量,各营养器官的Pb积累量排序为叶>根>笋>鞭;(2)铺地竹叶、根、笋的铅含量均在Pb500+EDTA1000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07.742mg/kg、247.269mg/kg、188.763mg/kg,鞭在Pb500+EDTA500处理下达到最大值75.055mg/kg;(3)菲白竹的叶、根、鞭、笋铅含量均在Pb500+EDTA500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分别为766.434mg/kg、298.328mg/kg、140.462mg/kg、156.330mg/kg。EDTA对土壤铺地竹和菲白竹土壤的铅形态分布有显著影响,规律如下:(1)在相同浓度铅(500mg/kg)处理下,随着EDTA增加,弱酸可溶态(AS)含量逐渐增大,分别达到全量的29.25%和31.63%;可还原态(Redu)铅含量逐渐减少;可氧化态(Oxid)在铺地竹土壤中逐渐减少,在菲白竹土壤则逐渐增加;全量和残余态(Res)的含量在加入EDTA后显著降低。(2)土壤各形态铅含量与植物营养器官铅含量之间均成正相关关系。(3)铺地竹土壤的弱酸可溶态(AS)与叶、根、鞭、笋的铅含量极显著正相关。菲白竹土壤中,可氧化态(Oxid)与弱酸可溶态(AS)极显著正相关。(4)铺地竹土壤中,可氧化态(Oxid)与可还原态(Redu)极显著正相关,与弱酸可溶态(AS)负相关但不显著。地被竹耐受土壤铅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如下:(1)铅胁迫下5种地被竹的生理指标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细胞渗透调节和保护酶活性对地被竹的抗铅胁迫具有重要作用,各自在地被竹受到铅胁迫的不同阶段发挥作用调节生理机制;(2)胁迫前期(胁迫开始~10d),地被竹主要通过增加保护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抵抗铅胁迫,胁迫后期(10d~40d)地被竹通过增加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调节细胞的渗透调节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