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省和平县是我国猕猴桃栽培的南界,其栽培品种和野生资源丰富。本研究运用形态学观察、同工酶分析和RAPD分子标记等技术方法,探讨了21个猕猴桃栽培种(品种)及野生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 通过实地调查和形态学观察,重点描述了和平县猕猴桃的果实和叶片性状,表明其果实、叶形、叶片大小和叶表面被毛等方面存在高度的多态性。从果面被毛状和叶片形状,同一个种的栽培品种可归在一起。这些果实和叶片的形态特征,在生产实践上可用来进行品种辨别。 在猕猴桃不同品种及其雌雄株之间进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POD)与酯酶同工酶(EST)分析,发现不同品种之间和同一品种的雌雄株之间的酶带差异较大,表现出较为丰富的多态性。但没有发现与性别相关的特征性酶带。 实验中试用了3种猕猴桃DNA提取的方法,初步选出一种适应于高质量猕猴桃基因组DNA提取的改良SDS法。该方法有效地去除细胞质中的多酚、多糖的其它影响DNA提取质量的物质,可以达到PCR扩增要求。对RAPD反应体系和参数进行优化,筛选出一套适合于猕猴桃基因组总DNA的RAPD分析的实验体系,确定了PCR扩增程序。首先,94℃预变性5min;然后94℃变性10sec,36℃退火1min,72℃延伸1.5min,共计40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min。 从5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0条具有较高多态性的引物进行RAPD扩增产物多态性比较和聚类分析,并按亲缘关系绘制树状图。经聚类分析,21个猕猴桃种(品种)分为7个类群,这些类群与形态学分类既有共通之点又有不同之处。本研究表明中华猕猴桃与美味猕猴桃之间亲缘关系接近,野生种黄毛猕猴桃与其它栽培种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主栽品种“和平1号”与“武植2号”亲缘关系较为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