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来考察《源氏物语》中的音乐描写。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女权运动的兴起,社会性别成为各大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从古至今,社会性别意识早已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源氏物语》中有着大量的乐器与奏乐场景的描写,其与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物语的展开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源氏物语》中的贵族男女分别接受着怎样的音乐教育,音乐描写中所蕴含的社会性别属性又是如何在物语中进行体现的,为了探究这几点,本论从社会性别角度对《源氏物语》中的音乐描写进行考察,并主要围绕琴、和琴、筝、琵琶等乐器的社会性别属性进行了分析。音乐在平安时代的贵族社会,承担着社会秩序的构成和调和作用。为了达到政治目的,在仪式上多使用音乐。男性官人通过成功举办仪式或是在宴会上一展演奏才艺,以取得天皇的青睐。以上都是对公众场合音乐作用的描写。私底下的音乐场景的作用则主要为互通心意。对平安时代的贵族来说,音乐教育是子女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一般来说,当时贵族男子更多地练习吹奏乐器,而女性则无缘吹奏乐器,她们更多地练习筝、和琴等弦乐器。音乐还是将信息具象化的媒介。在私下见面不被允许的时代里,男女间的合奏使恋人互相吸引,互诉衷情。郁郁寡欢的一人琴,或弹出一人的孤独凄凉,或感叹自身的命运不济。奏乐之处无不体现着尊卑有序、男女有别,这也体现了中国礼乐思想在日本的受容和传承。在当时的美学观点看来,横笛、笙等吹奏乐器的男性性倾向强烈,琴和琵琶被认为有男性性倾向,而和琴和筝则有着女性性倾向。这种区别分别是由弹奏时的姿势,乐器各自的音色,乐器的产地由来和它背后的文化沉淀所决定的。《源氏物语》中的音乐描写蕴含了平安时代的社会性别观。音乐和人、自然有机融合,互相联系到一起,共同奏出一曲雅致的和谐乐章。能创造出这样的世界,追溯本原一切都要归功于紫式部以女流作家的视点出发所形成的独特的音乐观、社会性别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