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的认知开始于范畴化,然后获得范畴,形成概念,所以范畴化是范畴和概念形成的基础,概念和范畴是范畴化的结果。自从心理学家Rosch(1978)对各个范畴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形成了原型理论以后,原型已成为概念结构研究中的一大课题,被应用于语音、句法、词义、语用、语言习得等方面的研究。初期研究者们致力于用原型化理论解释词汇语义问题,后来扩展到更加抽象的语法结构层面的语义问题(Lakoff,1987;Taylor,1989/95)。这些研究意在证明语言系统各层面的问题都能运用原型范畴化理论来解释,与其他理论相比有着很大的理论优势,特别是在解释词汇和句式(construction)的多义性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如Coleman和Kay(1981)关于动词lie的语义研究,Taylor(1989/95)关于climb和over以及及物句式的语义问题的研究,Lakoff(1987)关于over和there-construction的多义性研究,Goldberg(1995)关于句式与论元结构的关系的研究。 国内关于汉语外来语和汉语语言新现象的研究始于王力,他是第一位精心研究汉语欧化现象的语言学家,至今尚无人能企及。可惜50年代后大陆的学者很少有这方面的重大研究成果,倒是港澳台及新加坡的学者一直关注英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词汇借用和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等方面的探索(Chan & Kwok,1984),另外一些研究集中在英语对现代汉语或粤语句法的影响上面,并就构词法方面所造成的影响作了大胆的探索(Kubler,1985;Hsu,1994;石定栩和朱志瑜,1999,2000)。尽管国外运用范畴化理论研究语言现象的著作很多,国内也不乏阐述汉语词汇和句式新变化的大作,但真正把两者进行有机结合的尝试还不是很多,至少就作者的阅读范围之内还很少见。而且我们上面所回顾的原型范畴化理论的应用大多是局限在共时层面,很少涉及到历时阶段。 语义结构的历时研究同样能证明语义结构的原型特征,本篇论文试图从历时的角度动态地解释语言变化及语言创新和功能多义性的问题,从而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