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涉日”报道看舆论和谐的构建——以《人民日报》为个案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520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上半年,中日关系风云突变,国人的反日思潮高涨,非理性情绪盛嚣尘上,已严重威胁着国内社会秩序的安定与和谐。在这种情况之下,既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抬头的倾向,严厉抨击右翼势力的挑衅行为,又要正确引导和控制舆论,教育民众科学理性地看待历史与现实问题,合理合法地表达爱国情绪,还有向包括日本在内的国际社会表明中国政府“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原则和诚意,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这一切,无不考量着中国政府和媒体的智慧与谋略。 本文以《人民日报》在“涉日”风波阶段的宣传报道为案例,通过量化分析证实并得出如下结论: 1.《人民日报》2005年上半年“涉日”报道,通过“涉日”主题中各次级议题的设置处理和“理性爱国”报道框架的建构,成功地开展了一场“理性爱国主义教育”运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赋予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思想以“法治、理性和务实”的时代内涵。 2.国家形象涉及到一个国家的国际发展空间,影响着这个国家当前的现实利益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在当前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国际评介有失客观、公允的情况下,《人民日报》通过“理性爱国”宣传教育的开展,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一个“以和为贵”、正在“和平崛起”的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形象,同时还以“涉日”风波为契机,对培养国民的理性、开放、自信和宽容的大国心态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与尝试。 3.“涉日”风波爆发于我国正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之中。在当前我国社会还存在着种种非和谐因素的情况下,“涉日”事态的发展已经成为可能激化矛盾、诱发社会动乱的危险因素。“涉日”报道成功地设置了一个“理性爱国主义教育”的媒体议程,一方面疏导了民众心中狂热而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另一方面也乘机以“发展”、“法治”、“稳定”为主题,大张旗鼓地宣扬了执政党当前正致力实践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媒体的议程将人们冲动的思想和行为导入理性和法治的轨道,并进一步引向执政党所希望的、致力于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这样一个更高的目标。
其他文献
2008年11月,人民日报国际部推出了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这是继“国纪平”之后创立的又一新的署名国际评论。钟声,“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主要
随着政治的民主化、经济的市场化、价值的多元化,后民生新闻时代媒体的资源越来越多地转移给了大众。在大众文化与霸权文化、精英文化的消长中,当下中国电视节目文本的叙事语
《牛津字典》将2016年的年度之词定为“后真相”(Post-Truth),认为当前处在一个对于形塑公众舆论而言情感和个人信仰置于事实和真相之上的社会环境中。“后真相”指的是对客观事
学位
学位
当今的中国媒介正处于转型时期,在自身发展快速和媒介形式多样化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矛盾和些许的迷失,而愿景概念的引入为它们提供了一个看清自我的机会和依据,同时为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