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上半年,中日关系风云突变,国人的反日思潮高涨,非理性情绪盛嚣尘上,已严重威胁着国内社会秩序的安定与和谐。在这种情况之下,既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抬头的倾向,严厉抨击右翼势力的挑衅行为,又要正确引导和控制舆论,教育民众科学理性地看待历史与现实问题,合理合法地表达爱国情绪,还有向包括日本在内的国际社会表明中国政府“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原则和诚意,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这一切,无不考量着中国政府和媒体的智慧与谋略。
本文以《人民日报》在“涉日”风波阶段的宣传报道为案例,通过量化分析证实并得出如下结论:
1.《人民日报》2005年上半年“涉日”报道,通过“涉日”主题中各次级议题的设置处理和“理性爱国”报道框架的建构,成功地开展了一场“理性爱国主义教育”运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赋予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思想以“法治、理性和务实”的时代内涵。
2.国家形象涉及到一个国家的国际发展空间,影响着这个国家当前的现实利益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在当前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国际评介有失客观、公允的情况下,《人民日报》通过“理性爱国”宣传教育的开展,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一个“以和为贵”、正在“和平崛起”的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形象,同时还以“涉日”风波为契机,对培养国民的理性、开放、自信和宽容的大国心态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与尝试。
3.“涉日”风波爆发于我国正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之中。在当前我国社会还存在着种种非和谐因素的情况下,“涉日”事态的发展已经成为可能激化矛盾、诱发社会动乱的危险因素。“涉日”报道成功地设置了一个“理性爱国主义教育”的媒体议程,一方面疏导了民众心中狂热而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另一方面也乘机以“发展”、“法治”、“稳定”为主题,大张旗鼓地宣扬了执政党当前正致力实践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媒体的议程将人们冲动的思想和行为导入理性和法治的轨道,并进一步引向执政党所希望的、致力于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这样一个更高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