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英语的普遍应用,大量的英语变体应运而生。语言学家们对这些语言变体进行了大量热烈地讨论。从整体上分析对这些语言变体做出的研究可以发现,不同种类的英语变体得到的关注程度是不同的。不仅如此,单独分析各个变体可以发现,语言学家们对于其不同方面所做出的研究也是不平衡的。作为一个语言学术语,中国英语在20世纪80年代被首次提出。到目前为止,与同一时期语言学家们对其他英语变体所做出的研究相比,针对中国英语而进行的研究不仅在数量上少于对其他英语变体的研究,在其研究深度及质量上,对中国英语的研究也次于对其他英语变体的研究。中国特色体现在中国英语的各个层面上,如词汇层面,句法层面,以及语篇层面。就体现在各个层面的中国英语而言,在词汇层面表现出的中国特色最为明显。语言学家们对中国英语词汇层面的研究的数量也远远超出了对其他层面的研究,因此本文也把研究重点放在中国英语的词汇层面。通过分析笔者发现,之前几乎所有对中国英语词汇的研究都只停留在对这一语言现象的描述层面。换句话说,学者们只致力于对中国英语词汇的概念,本质,特征,类型进行描写。包括对其形成机制的解释,语言学家们也只是将其归结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后人们对于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之间翻译活动的简单的产物。虽然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学者已经承认中国英语的本质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变体,但是,人们似乎很难从之前的研究当中得出类似结论。简单地说,之前对中国英语的研究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即语言学家们不能通过一种理论去解释中国特色是如何在中国英语中显现出来,从而进一步去证实中国英语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变体。不可否认的是,汉语和英语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活动确实是中国英语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步骤。然而,很明显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活动不可能自主完成,换句话说,此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大量的人类的认知活动。因为概念整合理论以其强大的认知解释力而闻名,所以它经常被学者用来去解释各种各样的认知活动。因此,通过认知层面去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词汇与中国英语之间的翻译活动是一个很好的视角。针对具有不同中国特色的汉语词汇,语言学家会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对于人名、地名、度量单位、以及一些描述中国传统文化的词汇来说,学者更倾向于采用音译法,对应产生的中国英语被命名为音译词;对于大部分反映中国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的英语词汇来说,语言学家更倾向于选择直译法,由这种方法生成的中国英语词汇被命名为直译词;在此基础上,存在另外一种由音译加直译形成的中国英语词汇,这种词汇被称为音直译合成词。概念整合理论下的翻译过程被视为两个独立概念的整合过程。这两个独立概念分别是源语和目的语中相对应的语言成分。这个整合过程又被分为两个步骤:对源语的拆解过程,以及对拆解后得到的语言成分进行再整合的过程。在概念整合理论的理论框架下,本文详细分析了三种中国英语词汇的形成机制,并进一步探析了中国特色融入到中国英语词汇中的具体方式。与之前对中国英语的研究不同的是,本文从认知角度对先前研究中国英语所得出的结论提供了理论支持,从而更有力地证明了中国英语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变体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