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法官”衣冠研究是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文化自信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审判仪式的文化根基。作为审判仪式问题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传统“法官”衣冠制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上溯先秦、下至清末,主要历经四个发展阶段,即初创阶段(传说时代、先秦)、发展阶段(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成熟阶段(宋元、明代)、衰落阶段(清朝),在数千年的发展演进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职业服饰体系,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不可估量。通过对“法官”衣冠制度发展史的总体考察,笔者认为其主要特征表现为神圣性、戏剧性、等级性与和美性,演进顺序为先秦侧重神圣性,秦汉注重戏剧性,唐宋强调等级性,明代讲究和美性,清代再度重视等级性;发展规律呈现为形式上逐渐丰富多样,实质上从属于行政、以礼教为基础且神圣性渐弱、等级性趋强;同时衣冠背后还渗透着浓厚的法文化理念,包括“法官”衣冠是传统人治主义法律文化的象征,反映了古代法律儒家化的态势,迎合了古代中国“平争止讼、息事宁人、和谐统一”的法律文化,蕴含着现代社会的某些法治理念等,进一步提示我们既要善于关注“法官”衣冠的积极意义,又应敏锐洞察消极意义所在。研究中国传统“法官”衣冠是探讨审判仪式乃至司法文化问题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对当代法官服饰和审判仪式的发展完善颇具价值。具体而论它有利于改革当前法官服饰和审判仪式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中外传统审判仪式的比较研究和国际交流,有利于培育恰当的现代法官文化,有利于法科教育改革和法律信仰树立,有利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真、善、美”审判仪式制度等。传统“法官”衣冠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和智慧源泉,值得我们认真去品味和探索,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汲取智慧,助力今日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