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已成功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临床诊断和相关病变的基础研究;而对于腹部成像,由于呼吸运动等因素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其应用一直受到限制。随着磁共振技术的发展,腹部脏器的弥散成像已经成为可能。对于肝脏,目前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研究多集中在临床方面,在动物方面的实验研究国内外文献报道相对少见,尤其是良性占位性病变。肝炎性假瘤是由于各种致炎因子长时间作用而在肝脏内形成炎性瘤样结节,为一种肝脏少见良性肿瘤,随着影像医学设备及技术的提高,肝炎性假瘤的检出有上升趋势。由于在影像上缺乏特征性,极易误诊为肝癌,因此,进一步研究肝炎性假瘤有重要意义。目的建立兔肝炎性假瘤模型,研究其在磁共振常规及DWI中的表现,从而探讨DWI在肝炎性假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普通家兔(体重2.0~3.0kg,平均体重2.5kg)20只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0只,A组为对照组,B组为实验组。实验组家兔在CT导引下经皮穿刺到肝脏后,将1.0~1.5ml弗氏佐剂注射到肝脏;对照组家兔采用同样的方法,向肝脏注射生理盐水1.0~1.5ml。两周后对A组、B组家兔行肝脏常规及DWI扫描。扫描完成后,所有动物空气栓塞处死,观察肝假瘤发生率和形态,取假瘤标本肉眼观察后送病理做HE染色。分析病理切片结果并与两组动物的磁共振常规图像及DWI对照研究,通过软件处理测量出ADC与eADC值。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照组与实验组结果用独立样本t检验,实验组间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最小显著差法(LSD)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成功制作了兔肝炎性假瘤模型,成功率为90%,假瘤大小为1.5士0.5cm。2.比较实验组兔肝脏病变、对照组兔肝脏在不同b值下的ADC值、eADC值得出(1) b值取100、300、600时实验组瘤灶与对照组正常肝实质的ADC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ADC值分别为1.87、1.45、1.12;(2) b值取100、300、600时实验组瘤灶与对照组正常肝实质的eADC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eADC值分别为0.160、0.202、0.342;(3) b取100与300、600,300与100、600时瘤灶的ADC、eADC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假瘤在DWI图像上为高信号。瘤灶的ADC值低于正常肝实质,eADC值高于正常肝实质;随b值的升高,ADC值逐渐下降,eADC值逐渐升高。4.在炎性假瘤的DWI成像中,b值取300-600为最佳。结论CT导引下肝脏穿刺法可以成功建立兔肝脏炎性假瘤动物模型;T1WI、T2WI结合DWI图像可以更好地显示肝脏病变,运用ADC和eADC指标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正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