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蒸发是水分从地球表面的水圈、土壤圈回到大气圈的重要形式,是气候变化研究中衡量水分收支的重要因素。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世界大部分地区都观测到蒸发皿蒸发量下降的现象。然而,这与蒸发量随温度上升而下降的预期相悖。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1952-2013年气象历史资料,研究三峡地区,这一生态敏感区的蒸发皿蒸发量时间变化趋势以及空间分布特征。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其它气象因素的相关特征,分析蒸发皿蒸发量的影响因素。这有助于解释库区内水热循环的内在机理,为农业、林业的水资源调配、决策提供了参考,对维护库区生态安全以及库区内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结论如下: (1)1952-2013年,三峡地区蒸发皿蒸发量具有显著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0.12mm/10a,多年平均值为1223.2mm。其气候倾向率在各个季节的大小关系是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对应的气候倾向率大小分别是-7.56mm/10a、-5.51mm/10a、-5.03mm/10a、-2.87mm/10a。60年代蒸发皿蒸发量下降缓慢,70年代快速上升,80年代之后,下降速率逐渐增快。 (2)多年平均蒸发皿蒸发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从西南到东北逐渐增加的特征。从冬季到夏季,高值区域从东北向西南扩展,低值区域从东北向西南方向收缩;而夏季到冬季方向则相反。蒸发皿蒸发量显著下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两处,一处是研究区东北面的大巴山、巫山、长江峡谷区,另一处就是重庆市城区周围。 (3)年均蒸发皿蒸发量在空间分布上主要受到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的影响,呈现出从西南到东北递增的规律。气候倾向率大致呈现东西高,中部低的分布规律,这与气象因素中的地温、气温、气压分布规律一致,与降水分布规律相反。在整个研究时间段内,与蒸发皿蒸发量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的气象因子为日照时数、风速,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的气象因子为降水。 (4)三峡水库蓄水后,蒸发皿蒸发量多年均值较蓄水前下降了5.7%。蓄水前蒸发皿蒸发量气候倾向率为-18.9mm/10a,略微低于整个研究时间段内的气候倾向率(-20.1mm/10a)。蓄水前其主要影响作用的气象因素,按影响强度排序,依次为相对湿度、地温、风速;蓄水后为风速、气温、相对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