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同时,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这对个性化阅读教学提出了相关的要求,但未对个性化阅读教学进行严格定义,许多研究者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定义说法不一。笔者认为,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教师根据自身、阅读作品的特点和学生原有基础、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遵循教学规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条件,在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和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个性获得长足发展的教学活动。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中国古代的教学理论等理论为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提供了支撑和参考,对教师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启发和推动作用,但这些理论需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才能体现指导价值和意义。个性化阅读教学具有主动性、差异性、创造性、独立性、多元性等特征。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给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可喜的变化,教师阅读教学观念得到转变,呈现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模式,师生关系变得民主和谐,课堂氛围变得活跃有力,教学评价由单一性逐步转为多元性。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教师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理解有偏差,教师引导作用缺失,课堂出现随意化、自由化,教学目标单一,教学过程缺乏变化,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有待加强,独立阅读能力欠缺。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需从教师观念改变、素质能力提升、角色定位等方面开始。教师需改变传统以教师的教为主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观念,将教师的主导转变为引导,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动阅读作品,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经历和情感体会在与阅读作品对话中获得个性的体会和情感。同时,教师需扩大阅读面,关注时代信息,丰富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素质。教师需自身不断钻研,广泛吸取名家的长处和特色,结合自身的实际,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施展个性魅力,以个性培养个性,使学生从教师的个性教学中学会独特的阅读能力和表达个性的方式方法,在教师个性魅力潜行默化的影响下,自觉追求阅读的个性化,积极表达自己个性化的体验和情感。个性化阅读教学注重发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作用,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培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自主学习的持续和个性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要主动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转变学习角色,突显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主体角色。教师引导学生对整个高中做好总体阅读计划,给学生规定一些必读的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和阅读量要求,在此基础上,再鼓励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行选择一些阅读数目,教师做好审核关。在教师的指导和督促下,学生完成各自制定的阅读计划,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丰富知识积累。引导学生勤翻工具书去自主解疑,对经典的语句去圈点和批注,记下临时的感悟,摘抄美妙的语段或富有哲理和启发意义的语句,撰写读后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要卸下课堂权威的架子,俯下身做个倾听者,认真倾听学生的声音,多给予微笑和掌声,尊重学生提出的个人见解,打造自主学习的课堂。依据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作品类型的特征,应充分考虑所教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经历、情感倾向、思维方式等因素及不同类型作品的取向、特点,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同时,创造性使用教材,多选取对学生有足够吸引力和感兴趣的教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善于寻找阅读作品的“空白”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教材中不同的类型作品有各自的特点,其教学目标和要求也各有侧重,分类实施文言文类、诗歌类、文学类、实用类、课外阅读等个性化阅读教学,避免“一刀切”。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化阅读要求,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促进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