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重庆市为例研究了工业结构演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由于重庆市为老工业城市,并结合其大气污染源的分析,本文以工业结构为主要的研究分析对象,通过文献调查、模型构建、数学分析等多种方法,在对重庆市工业结构和大气环境现状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结构效应、规模效应及技术效应建立了重庆市1999-2010年22个工业行业的相关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各个行业对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及粉尘排放量的具体影响。并以“十二五”规划为目标,通过对距离协调度模型和信息熵等相关概念的利用,分析了工业增长与大气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该研究对协调重庆市工业发展和大气环境的关系,为实现工业化进程中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及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主要结论与成果如下:重庆市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存在较强的规模效应,随着资本的增加,企业规模扩大,人均排污量逐渐减少。技术效应比政府政策效应显著,由于各种脱硫设备的启用,使得2004年之后二氧化硫排放量并没有因为工业比重增大而持续增大。应重点加强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与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技术改造和环境管制。烟尘和粉尘排放量从1999年以来基本处于下降趋势,政府政策效应显著,不具有规模效应。烟尘和粉尘的治理成本较二氧化硫低,排污行业也较少,排放量总体比二氧化硫少的多,因此技术改进和政策限制对它们排放量的减少很有效果,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是重点治理行业。重庆市工业增长和大气环境的协调度从2000年的严重失调状态调节到勉强协调状态,主要归功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环境保护政策的严格实施。但现阶段具体情况仍不容乐观,达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值的路才走了一半,要通过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严格的环境管理、企业绿色投资与科技创新这三方面出发继续探索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机制,力争在2015年达到良好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