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艾灸足三里、梁门穴对胃热证、胃寒证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与病理变化,借助核磁共振代谢组检测技术(1H-NMR)对胃黏膜、脑皮质组织进行检测,探讨艾灸对不同证型胃黏膜损伤的修复作用以及胃组织、脑皮质组织的代谢响应机制,验证“热证可灸”具有科学性。方法:42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胃热组(16只)和胃寒组(16只),胃热组采用辣椒液+乙醇灌胃复制胃热模型,胃寒组采用冰水+NaOH灌胃复制模型。空白组和模型组随机抽取4只大鼠进行模型检验。并从胃热组随机分为胃热模型组和艾灸胃热组,每组6只;胃寒组随机分为胃寒模型组和艾灸胃寒组,每组6只。造模结束后,艾灸胃热组和艾灸胃寒组予艾灸干预足三里、梁门穴。实验过程观察记录各组大鼠行为学变化。干预结束后取大鼠胃黏膜组织,肉眼观察胃组织形态变化,计算胃黏膜损伤指数,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核磁共振氢谱代谢组(1H-NMR)检测胃黏膜组织、脑皮质组织代谢物表达和代谢途径变化。结果:大鼠一般行为学观察与生理指标:与空白组相比,胃热组大鼠精神亢奋暴躁,声音嘶哑,体质量下降,牙龈、舌质、爪趾红肿,便秘;胃寒组大鼠精神萎靡,聚集成团,体质量下降,大便质稀;艾灸胃热组大鼠和艾灸胃寒组较对应模型组症状均有所改善,体质量较模型组上升(P<0.05)。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学观察:与空白组相比,胃热模型组大鼠胃黏膜肉眼可见有明显出血灶形成,胃黏膜近胃窦部有破损,胃黏膜损伤指数明显上升(P<0.05),光镜下可见显著的病理改变;胃寒模型组大鼠胃黏膜可见皱襞变浅,颜色晦暗变淡,胃黏膜损伤指数上升(P<0.05),光镜下可见炎症反应;艾灸胃热组与艾灸胃寒组肉眼观察胃黏膜、胃黏膜损伤指数,光镜下胃黏膜病理反应均得到有效缓解。大鼠脑胃代谢轮廓比较:1、胃黏膜组织:胃热模型组和胃寒模型组分别与空白组对比后有明显的分离;艾灸干预后艾灸胃热组和艾灸胃寒组与对应的模型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上的分离,且能介于对应模型组和空白组之间。2、脑皮质组织:胃热模型组和胃寒模型组分别与空白组对比,均能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分离;艾灸干预后与对应模型组出现分离,且能介于空白组和对应模型组之间。艾灸调节大鼠脑胃代谢标志物结果:1、胃黏膜组织:艾灸调节胃热证大鼠代谢物一共有13个(P<0.05),分别是:异亮氨酸、肌酸酐、胆碱、乳酸盐、磷酸胆碱、甘氨酸、丙氨酸、尿嘧啶、酪氨酸、苯丙氨酸、次黄嘌呤、腺苷、烟酰胺。艾灸调节胃寒证大鼠代谢物一共有8个(P<0.05),分别是:肌酸酐、乙醇胺、胆碱、腺苷、烟酰胺、甘氨酸、磷酸肌酸、酪氨酸。2、脑皮质组织:艾灸调节胃热证大鼠代谢物一共有9个(P<0.05),分别是:N-乙酰天冬氨酸盐、Y-氨基丁酸盐、天冬氨酸盐、赖氨酸、磷酸乙醇胺、磷酸胆碱、牛磺酸、肌醇,烟酰胺。艾灸调节胃寒证大鼠代谢物一共有5个(P<0.05),分别是:异亮氨酸、亮氨酸、N-乙酰天冬氨酸盐、肌醇,γ-氨基丁酸盐。艾灸对胃热证、胃寒证大鼠代谢途径调节:1、胃黏膜组织:艾灸调节胃热证、胃寒证大鼠胃黏膜损伤主要代谢途径分别有6条和5条,主要参与氨基酸代谢和炎症反应。2、脑皮质组织:艾灸经脑皮质调节胃热证、胃寒证大鼠胃黏膜损伤主要代谢途径分别有4条和2条,主要以神经递质、能量循环和维持细胞形态为主。结论:大鼠胃黏膜组织肉眼观察、胃黏膜损伤指数,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胃热证、胃寒证均能引起胃黏膜损伤;艾灸对胃热证、胃寒证胃黏膜损伤均有修复作用,“热证可灸”具有科学性。借助1H-NMR检测技术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脑皮质组织等物质的代谢谱图变化,分析得出代谢标志物。代谢标志物主要涉及氨基酸、有机酸、酰胺类。这些物质反应了胃热证和胃寒证两种证候下机体出现一系列的代谢紊乱;揭示了艾灸对胃热证、胃寒证大鼠胃黏膜、脑皮质都有不同程度上的调节作用,可通过调节氨基酸代谢、控制局部炎症反应、发挥神经递质功能、维持细胞形态和调节能量代谢等,发挥艾灸对胃黏膜损伤的修复作用。从代谢层面说明艾灸能多靶点、整体全面地发挥调控作用,“热证可灸”具有代谢组学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