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歧口凹陷上第三系油气藏形成的生储盖层条件进行分析,系统研究了形成上第三系油气藏所必不可少又相互关联的地质作用和过程,明确了其富集分布规律,指明了勘探方向。项目研究取得了如下认识: 1、对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及油气藏展开分析,明确了歧口凹陷上第三系油气藏的油气来源、储集场所、保存条件和油气藏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2、从微观和宏观上对盖层的封盖能力以及断层封堵和后期稳定性进行分析,认识到明下段区域盖层的广泛分布阻止了上第三系油气藏的油气逸散,同时上第三系断层活动减弱,断距较小,对油气藏的保存较为有利。后期构造的活动往往形成上第三系油气富集。 3、歧口凹陷主要烃源岩生排烃史的研究确定了门限深度和生排烃时间,沙三段源岩的主要生排烃作用过程是在东营末期至馆陶期完成的(相当于30—12Ma)。沙一段烃源岩是在明化镇组沉积以后达到生排油高峰,生排烃作用主要在明上段至第四系沉积时完成(自10-5Ma以来)。 4、系统总结了歧口凹陷油气二次运移的三种基本方式:一是中距离沿层侧向运移形成下第三系原生油藏;二是短距离沿断裂通道运移,形成浅层油藏;三是长距离沿层间或不整合面的侧向运移。同时对断层在油气二次运移中所起作用进行论述并认识到断裂活动的时间、断裂的组合样式、断裂活动造成两盘地层产状的差异和岩性对置关系对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规模具有重要影响。 5、通过对已知油气藏分布规律的总结,发现各类油气藏围绕歧口凹陷生油中心呈环带状分布,分为内环、中环、外环三个含油带。内环为海河断裂和歧东断裂控制的歧口凹陷生油中心区,中环为有利生油区范围内和缓坡古背景上的地区,外环为生油区范围以外、油气侧向运移范围以内的以古潜山为背景或控盆断裂带等区域。 6、对歧口凹陷低勘探程度区极浅海区上第三系油气藏成藏规律进行研究,并将其归结为一期成藏+幕式成藏和阶梯式成藏两种模式。 7、指出了有利的勘探区带是北大港潜山—披覆背斜油气聚集带、白东构造带和埕北断阶式油气聚集带,为歧口凹陷上第三系的勘探明确了实施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