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厄纳斯特·海明威,美国著名作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在美国巨变时代中成长,又因身处世纪转换之时,目睹了新、旧的理想主义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本文将根据不同时期社会主流意识及海明威个人意识形态之间关系变化对作品的影响,从意识形态角度分析海明威不同程度的政治兴趣体现。本文分五个部分: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海明威生平及作品、国内外相关研究并指出本论文的主要观点及意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分析海明威作品所体现的政治兴趣。第二章是本论文的理论基础部分。主要介绍了与本文相关的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指出文学是意识形态的生产,所有的文学作品在某种意义上都具有政治性,并着重介绍了文本中作者意识形态与一般意识形态的关系:在文本的生产中,作者意识形态与一般意识形态会形成完全同构、部分同构部分矛盾、相互对立的三种关系。第三章分析了意识形态在海明威第一创作阶段中的作用,其作品《永别了,武器》、《在我们的时代里》、《有的和没有的》体现了作者意识形态与一般意识形态之间从同构到矛盾再到对立关系。海明威的政治兴趣在作品中也相应表现为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政治理想化到战后的政治冷漠,再到萧条时期的政治同避。第四章分析了意识形态在海明威第二创作阶段中的作用,同构、矛盾剑对立的关系分别再现于作品《丧钟为谁而鸣》《过河入林》及《激流中的孤岛》之中。其政治兴趣也相应表现为从西班牙内战时的热情到二战及其之后的政治兴趣逐渐衰退。第五章为结论:尽管对政治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兴趣并不时地投身其中,他始终把政治看作是一种瞬息即逝的追求。然而,所有的思想观念对海明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不仅表现在他对世事的积极与消极态度上,也更深层地表现在他创作的人生观及作品主题形成之中。
历史与文学创作的有机结合,无论在世界历史还是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有其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