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诗为词”是词体独立后,接受诗体影响的创作。其实质是使词体如诗体一样成为士大夫抒情言志的工具,其表现为将诗之题材内容引入词之领域,以作诗的手法作词,促进词风典雅化。本文以北宋词人晏几道“以诗为词”的做法为切入点,重点探讨其“以诗为词”的文化内涵,以及他对词情的开拓与所采取的手段——“寓以诗人句法”。并在此基础上,与同时代的某些词人进行比较,从而较为精确定位晏几道在词史上的独特地位与影响。主要内容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从花间词人的“由诗入词”之路,以及南唐词人的家国之思,追溯“以诗为词”的文学渊源,又以晏殊、欧阳修、张先、柳永等北宋前期词人对词体的雅化为线索,探究“以诗为词”之演变,这都深刻地影响了晏几道“以诗为词”。第二章以晏几道《小山词自序》入手,从其抒情言志的词学观念以及反映其个体生命历程的创作实践,探索其对词情开拓的贡献。第三章从晏几道援引事典,点化诗句以及诗化用语三方面,着重讨论其“寓以诗人句法”的创作技巧,这种方法既融合了黄庭坚诗法,又具有晏几道自家风貌。总之,晏几道“以诗为词”虽然没能够像苏轼、黄庭坚等在题材意境上进一步拓展,而更多局限于“本色”范围内的“以诗为词”,但其“以诗为词”的尝试和开拓之功同样不可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