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关于马克思主义若干问题的十年论战及当代启示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249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时十年的中苏论战发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到六十年代中期,这是一场国际大型论战,两大共产党彼此的争论不但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更对今后的国际战略格局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中苏论战归根到底是一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争论,两者争论的主旨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定义与建设问题。  本文主要意图在于将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出现的问题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尤其是对于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苏双方持有的不同认识观点来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在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在对待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无产阶级专政问题上、如何正确的处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问题上、执政党自身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上如何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建设更具时代性和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试图给出一些论证和微不足道的个人观点。  本文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章主要评介中苏两党论战的历史环境、背景与过程概述。中苏论战发生的背景具体从国外与国内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国外背景是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对斯大林以及斯大林模式进行粗暴和简单的批判,并提出“三和”理论与政策作为当时苏联外交政策的总路线。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党则是比较客观地对斯大林的成绩和错误做出客观的分析评论,并对斯大林模式也开始反思,但对于“三和”理论和政策则表示强烈反对。国内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赫鲁晓夫并不支持当时中国推进的“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其次,1958年苏联提出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以及第二次台海危机的爆发使得苏中双方进行着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在此国内外复杂的背景下,中苏双方先是产生分歧,内部争论;进而发展到分歧扩大,公开不点名批评;最终《九评》发表,论战公开,中苏两党开启了旷日持久的十年论战。  第二章具体阐述了中苏论战中关于马克思主义若干问题的争论,并试图对其进行较为详尽的研究和评论。首先,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争论中,双方围绕斯大林模式、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这三方面进行争论。第二,在对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的争论中,双方从关于社会主义道路实现途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关系三方面进行了较为激烈的论战。第三,双方关于时代问题、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相互关系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第四,在执政党自身建设方面,双方对党的性质和“修正主义”问题进行了争论。  第三章主要阐述中苏论战中关于马克思主义若干问题的争论对当代的启示。第一,必须以科学地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做到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实践中学习、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二,独立自主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做到正确认识国情,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深刻把握国情,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三,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之间的关系,既要明确地认识到两制共处、合作的现实必然性与合理性,又要清晰地认识到两制冲突、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第四,关于执政党自身建设方面,要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明确执政党的任务和方向;正确处理好党际关系和国家关系。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工程。理论教育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教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劳动人民的立场,基本观点是
融资租赁是企业融资的一种方式,也是银行信贷的一种重要补充手段。相对于承租人而言,融资租赁的出租人不仅要承担因融资而产生的债权风险,还要承担与租赁物相关的物权风险。
党的十八大以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民群体仍旧占据了中国人口的多数,因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发展经济,解决民生问题,成为国家的迫切需求。为了发展经济,环境污染在一定程度上被社会所默许。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重
2013年4月1日,达索系统推出最新版V5解决方案V5-6R2013。V5-6R2013增加了新的复合材料纤维建模技术,该技术基于达索系统近期收购的Simulayt公司的软件,具有更强的开放性、标准支持和高端曲面建模能力。此外,新版软件包含了2012年推出的V6到V5多版本兼容性的附加功能,以促进V6-V5的内外部协作。V5-6R2013涵盖了源于V6R2013和V6R2013x的近40项3D体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