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我国的金融调控历史,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我国中央银行应用最普遍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从规范的货币政策理论来看,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传导机理是通过改变货币乘数,进而实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的金融调控目标。由于这一政策工具的运用直接改变的是货币乘数,并且对于直接对这一政策做出反应的金融企业来说,在存贷款利率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还存在预算机制临界点约束,因此,相对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来说,其政策作用力度猛烈且会受限。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典型市场经济国家已经逐渐减少和弱化存款准备金工具的运用了,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已经取消了存款准备金政策。但是在我国,由于经济制度及市场环境存在着显著的特殊性,存款准备金制度仍然是中央银行运用较为频繁而且也是在调控效率上更为倚重的政策工具。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存款准备金政策在实践层面上的完善和改进已成为我国中央银行理论或货币政策理论的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方面。相对于我国货币政策理论的发展及不断提高货币政策实践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水平来说,研究存款准备金政策过去的实施效果并分析影响这一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制度性原因和环境原因都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基于这个出发点,本文对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研究主要分为理论和实证两个部分:理论部分介绍了存款准备金政策在较为规范的市场经济国家的运用情况和发展经过,分析了这一政策在我国的运用及发展历程,以及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运用的传导过程与规范的存款准备金政策理论传导机制的差异;实证分析部分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我国1998-2002年、2003-2007年、2008-2011年、2012-2017年这四个阶段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的运用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其中主要分析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货币及准货币供应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及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通过以上实证分析,求证法定存款准备金这一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实证结论如下:首先,在宏观经济形势运行处于常规状态,没有突出的经济问题的时期,存款准备金政策运用直接导致货币乘数变化对政策中介变量——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能够较好地或较准确地反映政策信号;从实质经济运行来看,政策的变动一般不会对物价指数波动和GDP变化形成突出和显著的影响,表明这一政策工具的运用能够在合理增减货币供应量的前提下,实现有效确保经济发展水平稳定的作用。其次,在经济发展的某些特定阶段,尤其是经济中存在某些特殊问题和因素时(如2003-2007年),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的运用就会更多暴露这一具有“准行政”特点的货币政策工具往往导致政策效果与政策目标偏离的特点。从理论与政策实践角度看,上述有关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的运用实证,一方面反映出在我国特殊经济制度环境下有效性的一面;但同时也反映另一种情况,即在经济的市场特性日益重要和突出的环境下,这一政策工具的运用在调控针对性和调控时机的选择等方面需要进行完善与改进。本文在这一分析结论的基础上,相应提出了完善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应用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