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流”对我国文化产业安全的影响和对策研究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youdong19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产业安全问题由来已久,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文化强势国家借助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国家的文化侵袭,对弱势文化国家的文化安全尤其是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从1997年开始,以影视剧和流行音乐为代表的“韩流”在我国内地兴起并迅速大规模传播。应该说,韩国大规模、长时间对华输出大众文化消费品,虽不像美国一样旨在对我进行“和平演变”,但其对我国文化安全尤其是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造成的严重现实和潜在影响不容小觑。“韩流”之所以影响到我国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对我国文化安全造成冲击,既有外部原因,更有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自身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政府在文化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全球化时代,有必要从维护文化产业安全的战略高度,重视“韩流”对我国文化产业安全的冲击问题,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战略举措,加以有效应对,维护我国文化产业的核心利益,推动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试图从文化产业安全的视角,研究我国内地的“韩流”现象,提出应对“韩流”冲击、确保我国文化产业安全的战略举措。正文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安全问题。首先,分析了文化产业安全问题的由来。明确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文化安全以及文化产业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然后从理论上阐述了什么是文化安全和文化产业安全问题。指出,文化产业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文化产业经济发展良好,一国主流价值观念不受破坏,一国文化主权和利益不受侵害,一国文化安全得以维护。最后,强调文化安全以及文化产业安全在整个国家安全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第二部分是对“韩流”这一文化现象的解读。首先,阐释了“韩流”的概念和特征。指出,“韩流”是指,韩政府主导下的、以影视和音乐为代表的韩国特色大众文化在我国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的跨文化传播现象。其次,介绍了其风靡我国内地十多年的盛况。纵观其16年的传播历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活跃阶段和鼎盛阶段。再次,重点分析了“韩流”在我国得到迅速传播的原因,有来自“韩流”以及韩国政府的外部原因,也有我国自身的内部原因。第三部分是对“韩流”对我国文化产业安全影响的阐述。笔者主要以韩国影视剧为例,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从经济层面和意识形态层面,分别对我国文化市场份额的争夺、从文化贸易平衡的破坏、对文化资源的侵占、对消费习惯的影响,以及对文化认同的冲击和对价值观念的扰乱等多个方面,深入分析了“韩流”的影响和冲击,有力阐述了其对我国的文化安全造成的现实冲击和潜在威胁。第四部分是有效应对“韩流”对我国文化产业安全冲击的战略举措。该部分认为,有效应对“韩流”冲击,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出“连环跳”、打出“组合拳”。主要从战略高度、产业发展自身角度以及内外互动的角度展开,提出确保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安全的应对之策。
其他文献
本文提出并分析了苏皖沿江地带城市空间演化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揭示出苏皖沿江地带城市空间可持续演化的基本思路。
西方传统艺术在西方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绘画上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传统绘画技法到达了顶峰时期。现代主义绘画和传统艺术并不是完全割裂开来,现代主义在表现手法和思
<正>每一个曾与奥运结缘的城市.都能深刻感受到奥运魅力对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场馆所在地.市南区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分享奥运的发展机遇,而这
期刊
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日趋多样化,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为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大
从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三方面构建城市脆弱性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和GIS手段对东北振兴政策实施以来东北地区的城市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时间序列
<正>去过拉萨,最不好描述的,就是她的阳光。灿烂和明媚这样的词,过分通俗,实在一般,用这样的词汇去描述拉萨的阳光,显然是愧对了那轮充满了雄性风采的太阳。在被拉萨的阳光晒
<正>(2009年10月13日)同志们: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五次、六次全体会议精神,满怀信心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之际,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
目的了解杭州地区ICU护士工作压力源与睡眠质量的现状,并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护士压力源量表、睡眠质量量表对杭州市6家三级综合性医院共190名ICU护士进行问卷调
根据原型理论,范畴中存在着一个原型,该范畴里的其他成员都和这个原型相似。多义词的不同词义构成了以基本词义为原型的词义范畴,各词义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文章以原型范畴
自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以来,苹果作为一个典型意象复现于包括希腊悲剧、文艺复兴时期十四行诗、近现代小说和诗歌等各个时代的文学文本中。由于这些经典文本的传播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