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阈下《洛丽塔》主人公亨伯特解读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uwu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作为一位俄裔美国人,被誉为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中最为杰出、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他同时也是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和评论家。纳博科夫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作品。《洛丽塔》作为其中最具争议但同时也是影响最大的一部,使他享誉全世界。《洛丽塔》自第一次印刷出版以来便被广泛评论。众多学者已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小说进行研究,切入点主要集中于对小说文本的后现代叙事技巧、道德问题方面的探讨,也有对作家美学、哲学观点的解读。但鲜有学者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这一重要文学批评理论入手,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因此,本文试图借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对小说男主人公亨伯特·亨伯特进行解读,探究造成其悲剧命运的深层的心理因素,以期通过结论引起人们对和谐人格的关注,给予超我在个人心理方面的消极影响一定程度的重视。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即引言、四章正文和结论。引言部分包含了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和小说《洛丽塔》的简介以及国内外文献综述。同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意义:该论文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为出发点,分别分析了小说主人公亨伯特的三部分人格特点,进而阐明了他由于人格的不和谐导致了自己的人生悲剧。第一章阐述了论文的理论基础,详细介绍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受“快乐原则”驱使,自我依“现实原则”行事,超我遵循“道德原则”。这三部分彼此交互和协调,共同形成人格这一有机整体。第二章分析了亨伯特的本我人格。亨伯特的本我是一个彻底的性享乐主义者形象。本章前半部分分析了亨伯特年幼及成年时在“爱”这一面具的掩饰下,对生理快乐的不懈追求。后半部分指出了亨伯特试图通过扭曲小仙女和恋童癖的概念在精神层面合理化他的不道德的欲望,下意识掩盖自己性享乐主义者的本质。第三章解读了亨伯特的自我人格。亨伯特的自我是本我的奴隶。自我无力抑制本我的行为,且未能以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方式满足其欲望。自我不得不顺从本我。在性本能的驱使下,亨伯特不顾现实和道德,开始痴迷小仙女,并且对成年女性表示出憎恨的态度。他的诸多选择也皆在本我的威胁之下做出。在选择婚姻伴侣和生活陪伴时,他遵循本我的意愿。在本我的驱使下,他又置社会规则和道德限制于不顾,选择追求少女洛丽塔。第四章探究了亨伯特的超我人格。亨伯特的超我是本我的惩罚者。亨伯特因其不同的身份选择即恋童癖、洛丽塔的继父及爱人,遭受种种道德焦虑。同时,亨伯特一生深受愧疚良心的折磨。他不仅被困于心灵监狱之中,成为良心的“囚徒”,也在愧疚良心的压力下,杀死奎尔蒂,从而变成了一名真正的囚徒。结论部分指出,通过分析亨伯特所表现出来的各部分人格结构可知,亨伯特的悲剧命运主要由于其人格结构的能量失衡所致。本我的强大使得自我在人格结构中处于一种弱势地位,自我未能遵循现实原则,以一种理智的方式满足本我的愿望。相对强大的超我也没有发挥其在社会生活中积极的导向作用,仅仅实施了一系列的惩罚措施。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一种计算机辅助高炮手训练器研制和主要功能及实现技术.该模拟器用于一二炮手追随瞄准击发、四炮手的航路装定训练,可供选择目标4种,航路1 500条.所有飞机,导弹图
期刊
约翰·邓恩是十七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玄学派作家之一。他的诗常常是抒情与思辨融为一体,热情与矛盾错综复杂。诗如其人,邓恩表面上是一位风流不羁、及时行乐的诗人。可是在色情
托妮·莫里森,美国黑人女作家,她被称作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黑人文学浪潮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均以黑人生活
威廉·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无疑是该时期英国最杰出的作家、戏剧家和诗人之一。被誉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巅之上的宙斯”的他深受当时执政者伊丽莎白一世的青睐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在全球舞台中的地位有着日新月异的提高,其地位变化从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方面日益增长的话语权可见一斑。  本文拟以中国的对外援
21世纪以来,以贸易自由化为核心的开放的地区主义随着拉美政治向左转而走向衰落。拉美加勒比地区一体化的内容和模式发生了变化,拉美地区主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被称作“后自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