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古今文献中“越”之概念相当复杂,自称与他称、客观特征与主观认同,各有多重标准。本文选定苏南浙闽一带,即西汉中后期会稽郡范围,作为“样本区域”。所谓“华夏化”,即客观特征与主观认同由“越族”转向“华夏”的历程。本文除绪论、结论外,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探讨先秦越地的文化来源与社会演进。良渚崩溃后,东南社会“再复杂化”源于二里岗扩张的连锁反应。殷周鼎革之际,赣鄱文化东传,周人势力南下,浙南地区率先形成“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今文献中“越”之概念相当复杂,自称与他称、客观特征与主观认同,各有多重标准。本文选定苏南浙闽一带,即西汉中后期会稽郡范围,作为“样本区域”。所谓“华夏化”,即客观特征与主观认同由“越族”转向“华夏”的历程。本文除绪论、结论外,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探讨先秦越地的文化来源与社会演进。良渚崩溃后,东南社会“再复杂化”源于二里岗扩张的连锁反应。殷周鼎革之际,赣鄱文化东传,周人势力南下,浙南地区率先形成“工贸政权”,以原始瓷器换取外部青铜,又以铜器强化统治权威。西周中期淮夷叛周,贸易路线再次受阻,区域中心向环太湖地区转移。春秋早期,环太湖上层人群接受青铜礼器器形,但有意选择不同于宁镇、屯溪的礼器材质,“於越族群”形成。随着吴文化人群的武装南下,吴越文化边界逐渐清晰,越地社会的发展走上全新道路。第二章探讨秦汉越地的职能转换与认同选择。秦在会稽实行一系列“去越国化”政策,虽存在导致项氏起兵的“反效果”,但已重创郡内越人势力。西汉会稽是汉帝国对抗闽越的前沿阵地,东汉会稽职能逐渐由军事转向生产。马臻修筑鉴湖极大促进会稽农业发展以及人口集中。东汉循吏治理促进会稽民风转变。随着本地士族形成,会稽“地域认同”产生,但其与“华夏认同”并行不悖。第三章探讨越地空间与祖先记忆的重建过程。春秋晚期,越国在楚、吴刺激下崛起后,迅速使用中原已有的“九州”“禹迹”概念,并自称夏禹之后,作为北上争霸之口实。然而,秦却建构越地为“扬州”,并利用“禹迹”作为征服越地的口实。司马迁于《史记》明确记录“越为禹后”,以服务于其“大一统”历史观。其后各类地方文献,则在《史记》基础上继续完善。越地先秦与秦汉时期的华夏化实为同一过程的不同阶段。地方自发华夏化的直接目的均为巩固自身统治。华夏化并非单方面过程,而是中原与越地之间的互相利用与长期对话。
其他文献
头孢类抗生素具有良好的抗菌特性,在医疗及兽医等领域被广泛使用。这使得它们在世界各地的地表水、地下水甚至饮用水源都有被检出,对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因此,研究高效、便捷的头孢类抗生素去除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吸附法具有去除能力强、操作简单、经济及环境友好等优点,是去除环境污染物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其中,新型多孔配位聚合物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因比表面积高、孔道结构易调节及热稳定性良好等
长江河口湿地具有丰富的生态服务功能,是河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然而,受流域来沙减少和海平面上升等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的持续影响,湿地生态格局正在发生显著变化。探究长江口湿地生态系统格局的历史演变与驱动机制,以及预测未来水沙变化条件下的湿地格局演变趋势,已成为河口城市未来发展与河口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长江河口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崇明东滩和九段沙)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史数据分析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在全球环境介质中普遍存在,其存在可能会影响传统有机污染物的分布、迁移和环境归趋。微塑料本身具有强疏水特性和较大的比表面积,使其能够有效地吸附有机污染物并将其输送到生物体内,从而改变这些共存有机污染物的生态效应。但现有研究结果对微塑料能否促进有机污染物的生物累积尚未有统一定论。因此本文开展了微塑料对不同情景下共存有机污染物生物累积影响的研究,并比较分析了微塑料和天然食源性颗粒
国家形象是国际公众根据多维建构的客观性信息要素,形成的对一个国家的总体认知感受以及主观性评估,是一个国家软硬实力外在化的标识。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在与文化他者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对本民族文化以及价值观念的深度认同和高度信心。文化自信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于文化自信建构中国国家形象,既是我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新征程的
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和传播有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受众要求电视新闻节目具备双向互动、现场直播、语言幽默、点评到位、视听丰富等多种特点,这对后期编辑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介绍了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对后期编辑人员能力素质的新要求,重点论述了新形势下后期编辑的工作流程和制作要点。
硝酸盐作为含氮污染物的主要形式,其来源及浓度对于水体质量的好坏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平寨水库为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唯一源头水库,其水质安全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探明其水体氮素间的迁移转化规律、硝酸盐来源及各来源的贡献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以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水源区的平寨水库作为研究区,采集2020年11月(秋季)、2021年1月(冬季)、2021年4月(春季)和2021年7月(夏季)
政府数字化转型是当前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前沿热点,进行政府数据治理的综合研究对于数据共享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通过文献调研、概念比较以及逻辑推导等方法,明晰了数据治理及政府数据治理概念,介绍了政府数据治理现状,阐述了政府数据治理面临治理体系亟待健全、数据管理效能不足、专业人才缺口明显等方面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针对政府数据治理中数据共享的问题瓶颈,结合梳理的现有研究成果,给出法律法规
梯田是黔东南州人民为获取粮食,沿着等高线方向不断开垦山体而形成的条状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的田地,其具有粮食生产、保土保肥、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承载农耕文化等多种功能。在城镇化与工业化的驱动下,农村劳动力大量析出向非农部门转移,导致山区农业产业缺乏管理,梯田资源的维护不足甚至大面积撂荒等问题日益突出,梯田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面临退化和消亡的风险,严重威胁区域粮食安全和阻碍山区农村社会经
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乡村振兴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素。随着社会经济高质量的发展,人类对耕地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粮食供给功能,对耕地生计保障、景观美学和休闲观光等衍生功能的需求逐渐凸显。与此同时,追求区域经济效益的良性发展而忽视耕地景观格局的变化,会导致耕地非农化现象加剧和生态安全状况不断恶化。由此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类多样化需求,实现耕地的可持续性利用成为一项巨大的挑战,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第一学段“表达与交流”要求:“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随着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深入实施,困惑也随之而来:低年级学生对写话缺乏兴趣,语言单一,不会表达。本文就针对这些问题从培养学生写话兴趣、积累写话素材、掌握写话技巧等方面展开探讨,让学生发现画中有“话”,做到表达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