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分析东亚金融危机的背景、过程和原因的基础上,具体研究中国应对东亚金融危机的各项政策措施及其效果,并总结全球化时代政治发展的新特点和中国治理创新的基本途径。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为应对危机殚精竭虑,采取了许多正确的政策和大量的措施。本文从政治学的视角,借鉴治理与善治理论的最新成果,运用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相互联系的分析方法,以中国应对东亚金融危机的过程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全球化时代中国治理的经验和规律。治理和善治理论突破了传统的政府统治的政治观念。一方面,它跨越了民族主权国家的边界,提出了多层治理理论。具体而言就是,把超国家的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等纳入了分析视野,形成了全球治理的理论,把次国家的地方组织和公民团体也纳入了分析范围,形成了地方治理理论。另一方面,它跨越了传统的政治观念,将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文化问题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并试图在其中发掘政治意义,从而形成了多维治理理论。特别是在解决全球性的经济衰退、金融危机、环境污染、毒品犯罪、恐怖活动、走私活动、疾病传染等问题的过程中,传统的政治概念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种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新的政治现实而提出的新的政治观念,也就是多层与多维治理观念,对我们分析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特别是分析中国应对东亚金融危机的过程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将中国应对东亚金融危机的过程置于全球化时代的大的历史背景下去审视,置于中国多层次和多维度卷入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去审视,就发现中国应对东亚金融危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多层与多维治理的过程。由此,本文的研究主要根据这一判断展开。首先,我们把中国应对东亚金融危机的过程区分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维度。东亚金融危机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现象,它涉及许多政治问题,更具有深层的文化根源。作者用治理理论从三个维度去透视中国应对东亚金融危机的过程就是努力描绘一幅整体的图景。其次,在每一个维度下我们将区分国际、地区、国家、地方四个层次。东亚金融危机不是一个纯粹的地区现象,它的影响波及全球,更深入到各个国家内部。<WP=5>本文力图结合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相互联系的理论,特别是全球化时代的治理与善治的理论,将中国在不同层次上应对东亚金融危机的政策与过程勾画出来。 根据上述分析框架,本文的具体内容分为如下六章: 第一章是导论,主要是提出问题,检讨研究文献,设计理论分析框架。 第二章是东亚金融危机与中国,主要分析东亚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危机的过程与原因,以及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第三章是经济应对与优化治理,从国际、地区、国家和地方四个层次研究中国加快与国际机制接轨、推进东亚经济与金融合作以及宏观调控与金融治理等问题,分析应对东亚金融危机的经济政策及其效果。 第四章是政治应对与优化治理,从国际、地区、国家和地方四个层次研究中国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参与构建东亚安全合作机制和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等问题。 第五章是文化应对与优化治理,从国际、地区、国家和地方四个层次研究全球文化与地方文化的互动、亚洲价值观的功与过、全球化与中国文化创新等问题。第六章是结论,主要是通过总结中国应对东亚金融危机的基本经验,探讨全球化时代政治发展的新特点,分析中国治理创新的基本途径,以及从治理走向善治的可能性与局限性。此项研究从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中揭示了全球化时代政治发展的一些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一种全球化时代的新政治日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种全球化时代的新政治主要体现在:(1)政治内涵扩大。传统的政治主要是以国家为核心的垄断暴力的组织和实施的过程。全球化时代的政治内涵空前扩大,一些在过去与政治基本无缘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现在都成为政治研究的重要对象,成为各个国家必须认真处理的重大政治问题。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金融问题。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使得金融问题成为关系到世界经济发展甚至各国生死存亡的重大政治问题。(2)政治权威扩散。虽然民族国家现在仍然是政治生活中的主要角色,但是民族国家现在已经不是政治权威的唯一拥有者和行使者。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民族国家之外和在民族国家之内正在产生一些新的团体和组织。它们虽然不能取代国家,但在许多方面它们的确能够分享政治权威,能够实施一定的治理和得到一定范围的认同。政治权威扩散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国内政<WP=6>治与国际政治联系的加深,国际机制逐渐建立和健全,民族国家的政治活动日益受体系相互依赖性的限制。在应对东亚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各种国家、次国家和超国家、非政府组织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了各自的作用。(3)政治目标扩展。传统的政治目标主要局限于在国内求秩序和在国外求霸权。但在全球化时代,随着政治内涵的丰富和扩大、政治权威的转移和扩散,单纯追求秩序和霸权已经显得不合时宜。政治目标正在向综合性的安全目标、平衡性的发展目标等方面扩展和转变。建立以人类的共同利益或双边、多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和谐合作机制成为全球化时代的迫切要求。以对话和协商争取“双赢”、“共赢”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