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位于高烈度区(9度,近场系数1.5)的实际工程结构作为研究载体,采用有限元软件盈建科、ETABS、Perform-3D进行分析,基于现行规范,针对目前减隔震联合设计方法的不足,进行探讨与研究,其中集中讨论与解决的问题为:1)提出了适用于实际工程设计的减隔震联合设计实用方法,总结出在结构不同设计顺序下的减隔震联合设计流程。2)分别对黏滞阻尼器-隔震结构、金属阻尼器-隔震结构进行了减隔震联合设计的工程案例分析,揭示了在不同的设计顺序下,不同类型阻尼器-隔震结构的性能特点及差异。3)对进行结构优化的黏滞阻尼器-隔震结构、金属阻尼器-隔震结构进行了工程案例分析,对比了在不同设计顺序下结构性能特点与优化前后的混凝土用量,钢筋用量。在完成上述内容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无论黏滞阻尼器-隔震结构还是金属阻尼器隔震结构,在两种不同设计顺序下,隔震后结构周期,罕遇地震下隔震支座的水平位移、最大层间位移角均有差别。两种设计顺序的减震系数不同,导致换算后的输入地震波峰值加速度不同,减震设计部分的结果会有差异,求得的附加阻尼比与上部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也均存在差异。(2)对于黏滞阻尼器-隔震结构与金属阻尼器-隔震结构,不同设计顺序下的钢筋用量具有差异,两种设计方法的材料用量、经济性是不同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上部结构无论是剪力分布还是位移角分布,对于黏滞阻尼器-隔震结构与金属阻尼器-隔震结构,“先进行隔震设计”与“先进行减震设计”的值都包络住了直接设计法分析的值,应用“先进行隔震设计”或者“先进行减震设计”的方法进行设计,都是相对安全保守的。(3)关于减震系数的大小对比,减震系数取三条波的剪力比包络值,或者七条波剪力比的平均值,减震系数都有可能出现先进行隔震设计大于、等于或者小于先进行减震设计的情况。对于实际工程应用,建议进行“先进行隔震设计”与“先进行减震设计”两种方案的对比,选择更合理的方案的减震系数进行设计。(4)进行优化后的结构附加了阻尼器的效果,在重新减隔震设计时,只能采用与“先进行减震设计”相同的设计思路进行设计。进行优化后结构的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5)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优化后应用“先进行隔震设计”或者“先进行减震设计”的方法进行设计,都是相对安全保守的。黏滞阻尼器-隔震结构与金属阻尼器-隔震结构优化后,节省了材料用量,具有经济性,增加建筑使用空间的优点。对于减隔震联合应用的实际工程设计,当进行结构优化时,同样需对不同设计顺序的两种方案进行对比,选择更合理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