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综合整治作为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产业集聚发展,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的重大举措,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途径。耕地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是中国耕地保护绩效并不显著,耕地保护模式单一,只重数量,不重质量,使耕地保护无法有效开展。因此,本文以株洲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践为平台,探究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跳出传统的片面注重保护耕地数量的模式,研究适合株洲市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的耕地保护模式。
本文基于土地综合整治的涵义及特点、以及土地综合整治和耕地保护的基础理论。首先对我国耕地保护政策进行了总结,接着对农业集约化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及高度城市化地区三个典型区域的耕地保护模式进行研究。并在分析株洲市耕地数量、质量现状的基础上,从2009年到2010年株洲市审查通过并立项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中选择9个典型项目,在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背景下,基于“DPSIR”模型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五个部分对耕地保护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经因子分析法结合SPSS17.0软件,得出耕地保护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投入与产出、政府行为、耕地保护政策和科技进步四个方面的因素。
基于研究区耕地保护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尝试性构建了适合株洲市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的耕地保护模式框架,即“现代农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基础设施改进”三位一体耕地保护模式。进一步又分析了“现代农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基础设施改进”三位一体耕地保护模式的可行性及实现途径。并提出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的耕地保护模式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