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区域化在广西中越边境贸易及边贸结算中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pao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边境贸易是我国推动人民币区域化的主要动力。而在与我国开展边境贸易的诸国之中,越南是人民币区域化战略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随着中越两国关系正常化、两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中越两国的边境贸易也得到蓬勃发展。人民币在中越边境贸易的推动下,以其长期稳定的币值赢得越南人民的信赖,成为在中越边境地区一带的“硬通货”。尽管如此,中越边境贸易及人民币边贸结算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两国政策不协调、银行结算渠道不畅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中越两国边境贸易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制约了人民币跨境流通范围,也不利于人民币区域化进程的推进。因此,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两国边境贸易及边贸结算发展中的问题,促进人民币在中越两国间有序地流通,对我国现阶段实施的人民币区域化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以广西中越边境贸易及边贸结算发展的现状为切入点,通过分析长期以来中越边境贸易及边贸结算发展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探析人民币长期“未走出去”的深层原因,并提出推进中越边境贸易发展和人民币边贸结算的对策及建议,为人民币在亚洲其他国家的区域化与国际化积累经验。全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广西中越边境贸易及边贸结算发展的基本状况,以及2008年越南经济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跨境收支的变动状况。第二部分指出广西中越边境贸易及边贸结算中存在的阻碍人民币区域化进程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两国政策影响、银行结算渠道不畅、边贸银行与“地摊银行”互相依存、人民币现钞回流渠道不畅以及人民币跨境流动监测手段缺乏等问题。第三部分重点剖析人民币在长期的边境贸易中一直“未走出去”的深层原因,提出人民币未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的矛盾,并从两国贸易、经济制度、人民币回流机制及汇率生成机制等多个方面对第二部分所提出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深入探讨。第四部分提出贸易竞争手段以及中越两国合作在人民币区域化进程中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并对广西进一步发展中越边境贸易及边贸结算,推进人民币区域化提出对策及建议。文章的主要观点在于,在人民币未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的前提下,加强中越两国的区域合作是推进人民币在越南成为区域货币的关键,我国一方面应转变贸易增长方式,调整贸易产品结构,继续通过扩大边境贸易,进一步推进人民币贸易结算;一方面必须加强与越南国家在经济贸易、立法、金融制度、金融市场等全方位的合作,使人民币从履行价值尺度和交易媒介职能起步,逐步扩展其在越金融领域的作用与职能,最终实现人民币在越的区域化。论文中有不足之处,敬请评审专家和答辩老师不吝赐教,本人将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对此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其他文献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航空航天、能源、精密制造等诸多领域对高转速电机的需求越来越多。电机转速的大幅提升有利于提高电机的功率密度,减小设备的体积重量。因此,高速/超高速
商业银行是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核心,其运行效率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而且会影响国家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的传递和贯彻实施,可以说,商业银行运行状况的好坏是国
采用可编程控制器和变频器对普通三相异步电机进行转速、转向的实时控制,可以实现环锭捻线机圆锥面短动程等螺距交叉卷绕柔性控制,使环锭捻线机实现全面机电一体化改造成为可能
城市快速路系统中,当相邻匝道间距离较小时,单个匝道引起的合流或分流将相互影响,此时应把两个匝道视为一个组合进行研究。相邻匝道构成的组合区受匝道组合影响最大,也是城市快速
目的:通过检测HMGB1、MMP-9、NF-κB及COX-2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表达情况,进一步探讨HMGB1和MMP-9与NF-κB和COX-2在腰椎间盘退变中的相关性。方法:1、成年日本大耳兔24只,拟
交直流混合微网结合了交流微网与直流微网的优点,其优化配置问题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围绕包含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和储能电池的交直流混合微网系统,综合考虑了换流器配置、设备
随着现代大跨结构和高耸结构的逐渐增多,涡激振动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日益成为研究的重点。风洞试验目前仍然是研究和工程应用的主要手段,能为工程实践提供可靠的设计参数,但
英语是目前世界上单词量最大的语言.在漫长而复杂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其语言结构、修辞手段、语言习惯和词汇构成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章根据英语词汇构成的特点将拼写相近
本文主要研究在高校以选修课形式开设的《大学生理财课》如何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内容体系设计,包括课程内容核心范畴、局限性、课程内容结构、课程实践环节、
2012年10月9-10日,“青藏高原隆升与气候环境变化及人地关系”学术研讨会暨李吉均院士八十华诞庆祝会在兰州大学逸夫科学馆报告厅隆重举行。研讨会由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