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diabitesmellitus,DM)是全球范围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其发病率日益升高,已经成为医学界广泛关注的重大疾病。中医药从整体观念出发,灵活辨证论治,在防治糖尿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课题来源于导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课题“糖尿病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研究”。本文主要探索了糖尿病的辨证要素(简称证素),以期为规范糖尿病的临床辨证和证候研究提供理论认识与方法学参考。
理论探讨部分,从证素的萌芽、证素的确立到糖尿病证素的应用,系统回顾了医家对证素以及对糖尿病证素的把握。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已有证素的萌芽——“病机十九条”,其中病性证素12条,病位证素7条。历代医家从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名称,对证素进行过概括,但都未进行明确系统地阐述。直到朱氏[3]等提出建立辨证新体系,并汇集古今重要论著中提到的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约120项,证素的概念日益明确。无数糖尿病专家,运用各种传统辨证方法,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共同组成了较为系统的糖尿病证素,为糖尿病的辨治开辟了新的辨治思路。总结归纳文献资料,得出的糖尿病病性证素主要有:气虚、阴虚、阳虚、热盛、血瘀、痰、湿及湿热等;病位证素主要有:脾、肝、肾。
证素研究部分,分别进行了症状的频数分析,症状群的提取以及建立决策树模型等方法,分析了糖尿病的病位和病性证素,验证了导师立足肝脾肾辨治糖尿病的科学性;探讨了糖尿病的病机演变规律;简化了气虚与燥热的现行诊断标准。
按照不同年龄分3组,运用频数分析,比较各组的症状阳性率发现,视物模糊、眼前飞蝇、眩晕、肢体麻木、夜尿频多、双下肢水肿、气短懒言、脘腹胀满、失眠、多梦等在每个年龄组中均属于多发症状,其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加在逐渐上升;提示无论哪一个年龄组,糖尿病病位均涉及肝脾肾,只是各组的重点不同。验证了导师立足肝脾肾辨治糖尿病思想的科学性。运用关联规则,提取各组的症状群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病性大致经历了热盛伤阴——气阴两虚——气阴两虚挟瘀的变化。
按照不同病程分5组,运用频数分析,比较各组的症状阳性率发现,视物模糊、眼前飞蝇、腰膝酸软、夜尿频多、气短懒言、脘腹胀满、双下肢水肿、眩晕、肢体麻木、失眠、多梦、健忘等每个病程组中均属于多发症状,随着病程的延长,其阳性率在逐渐上升。提示无论病程长短,其病位均涉及肝脾肾,只是各组重点不同。再一次验证了导师立足肝脾肾辨治糖尿病思想的科学性。运用关联规则,提取各组的症状群发现,随着病程的延长,病性大致经历了燥热偏胜伤阴——气阴两虚,阴虚挟热——气阴两虚挟瘀挟热——气阴两虚,阴虚阳亢挟瘀——气阴两虚,阳虚湿盛的变化。
本研究将决策树模型方法运用于2型糖尿病证素的研究,明确了气虚和燥热各症状的重要性,简化了糖尿病气虚和燥热的现行诊断标准,为2型糖尿病的证候规范化提供了方法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