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运动性疲劳(exercises-induced fatigue)是运动医学中的常见表现,是人体经过长时间的运动后,出现的运动能力暂时下降,机体生理过程和心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和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使身体器官、系统功能失调,从而导致运动能力下降的一种状态。运动性疲劳作为一种生理现象,对人体是一种保护性机制。但是如果经常处于疲劳状态,积累的结果就易产生过度疲劳,影响身体健康。研究和防治运动性疲劳已经成为广大医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目前抗运动性疲劳的药物治疗由于其副作用给机体造成的危害,甚至还可能含有兴奋剂成分等不利因素,已经逐渐被人们所认识。针灸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能够通过清除氧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消除运动性疲劳性肌肉疼痛、纠正运动性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紊乱等环节,多层次、多途径、多靶点,有效地缓解运动性疲劳,而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穴位埋线对大鼠游泳耐力的影响及埋线前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变化,初步探讨“足三里”、“脾俞”和“太冲”穴穴位埋线提高运动耐力的作用及机制。方法:wistar成年雄性大鼠24只,适应性游泳后随机分为对照组、穴位埋线组、电针组,每组8只。除对照组(与其他组一样负载游泳,不做任何处置)外,电针组采用电针刺激“足三里”、“脾俞”和“太冲”穴位,隔日1次,持续以频率15Hz、电流2mA的连续波电刺激10min,共7次;穴位埋线组取穴与电针组相同,采用套管针穴位埋线法于实验的第2、7、13天实施。实验第15d记录末次力竭运动的游泳时间数值。并在行为学观察结束后,腹腔注射5%鸡红细胞溶液2ml,8~12h后将所有大鼠处死,腹腔液经处理后在油镜下计数巨噬细胞数200个及吞噬鸡红细胞的巨噬细胞数,计算吞噬百分率与吞噬指数。结果:1.负载游泳试验:实验第15d,穴位埋线组和电针组游泳时间较针刺前均有所增加,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穴位埋线组、电针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2.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实验第15d,穴位埋线组和电针组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吞噬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穴位埋线组与电针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1.电针及穴位埋线刺激“足三里”、“脾俞”和“太冲”等穴位,能够有效地提高大鼠的运动耐力,验证了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有效性。2.免疫功能改变可能是引起运动性疲劳的机制之一。3.针刺“足三里”、“脾俞”和“太冲”等穴位的抗疲劳作用可能与提高大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有关。4.穴位埋线与电针疗法在治疗运动性疲劳上同样有效,但前者因刺激时间长、痛苦小、就诊次数少、患者的依从性高等方面,在临床应用上的意义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