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射频消融术与手术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对比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pehappy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发性肝癌是来源于肝细胞或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中90%以上都是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流行病学显示,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在我国,每年约有40万人死于肝癌,约占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51%,且处于逐年递增趋势。外科手术一直是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由于肝癌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肝硬化背景、易侵袭转移等)及多中心生长的特点,决定了肝癌手术切除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微创理念及技术的不断发展,经皮射频消融术成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以其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等优点,在临床工作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
  目的:
  探讨经皮射频消融术与手术切除术对于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入院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单发肿瘤直径≤5cm或多发肿瘤数不超过3个且最大直径≤3cm)共计95例,其中经皮射频消融术者(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PRFA)32例,开腹手术切除术者63例。比较选择两种不同治疗方法后患者的住院时长、术后肝功能变化、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术后1、2、3年无瘤生存率和生存率,将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
  (一)患者住院时长:射频组住院时长为10.59±4.73天,手术组住院时长为18.01±6.40天,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射频组患者住院时长短于手术组。
  (二)术后肝功能变化:两组患者术前肝功能情况无明显差异,术后第二天及第五天均常规复查血常规、肝功生化等指标,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二天及第五天肝功能变化情况,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射频组术后第二天谷丙转氨酶(ALT)为79.12±23.67U/L,谷草转氨酶(AST)为83.34±25.67U/L;术后第五天谷丙转氨酶(ALT)为52.64±15.37U/L,谷草转氨酶(AST)为53.26±18.19U/L;手术组术后第二天谷丙转氨酶(ALT)为196.73±89.15U/L,谷草转氨酶(AST)为353.34±125.67U/L;术后第五天谷丙转氨酶(ALT)为132.64±45.37U/L,谷草转氨酶(AST)为113.34±31.20U/L。两者在术后第二天及第五天肝功能变化情况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射频组患者术后肝功能损伤较轻,且术后恢复更快。
  (三)术后并发症:射频组术后共出现并发症4例(12.5%),其中高热2例、感染1例、腹水1例;手术组术后出现并发症15例(23.8%),其中高热3例、感染4例、腹水6例,消化道出血1例、肝功能衰竭1例。上述症状经保守治疗后均消失,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少于手术组。
  (四)术后无瘤生存率和生存率:射频组术后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7.5%、68.8%、56.2%,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6.9%、84.3%、71.9%;手术组术后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8.9%、79.4%、65.1%,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3.7%、85.7%、73.0%。两组术后无瘤生存率和生存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本次研究表明,经皮射频消融术对于治疗原发性肝癌效果明显,能够达到和开腹手术切除术相近的治疗效果,同时可减轻患者肝功能损伤,缩短住院时长。且两者在术后1至3年无瘤生存率和生存率之间无显著差异。对于经过慎重选择的患者:在单发肿瘤直径≤5cm或多发肿瘤数不超过3个且最大直径≤3cm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经皮射频消融术提供了另外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学位
学位
学位
背景:LPS(Laparoscopic Partial Splenectomy,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为治疗SBSOL(Splenic Benign Space-Occupying Lesion,脾良性占位性病变)的新术式,具有保脾、微创、快速康复等优点。但因该术式操作难度较大、临床实践较少,其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尚未得到充分验证。  目的:本研究以我院临床病例结合PubMed数据库中相关文献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