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州市作为典型的煤炭工业城市,大气污染比较严重。对徐州市区不同功能区大气颗粒物的年、月、日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分析表明:2001—2008年徐州市区大气颗粒物污染水平总体呈逐年递减趋势;月变化规律显示,峰值基本上出现在每年的1月和6月左右,最低值常出现在每年的7月或9月;采暖期大气颗粒物日均值大部分超过国家二级标准。通过扫描电镜(SEM)形态分析和X射线能谱成分分析(EDX),识别各类大气污染源的特征颗粒,统计相关特征颗粒在各污染源及大气颗粒物中的比例,以特征颗粒为标识利用颗粒粒数平衡(PNB)模型进行大气颗粒物源解析。运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污染源及大气颗粒物进行元素成分分析,以元素为标识,采用CMB模型进行大气颗粒物源解析,两个模型所获取的结果一致。应用PNB模型对徐州市各采样点TSP和PM10进行源解析,结果表明:建筑、燃煤、土壤及钢铁冶炼四类源对TSP的贡献总和在70%左右,对PM10贡献排在前四位的污染源是燃煤、土壤、建筑和机动车,占75%以上。对徐州市区春、夏、冬及麦收季节不同功能区TSP和PM10中16种US EPA优先控制的多环芳烃(PAHs)进行污染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与国内外城市相比,徐州市区大气颗粒物中PAHs污染处于中度污染水平;(2)TSP和PM10中∑PAHs浓度不同季节分布规律为:冬季>春季>夏季,PM10中PAHs含量占到TSP中PAHs总量的80%以上,说明PAHs有向小粒径颗粒物富集的趋势;(3)不同季节不同功能区TSP和PM10中4环~6环PAHs含量相对较高,占90%以上;(4)麦收后烧麦秆期间TSP和PM10中PAHs总浓度分别比麦收前增长了12.5%和16.2%,大多数PAHs单体的浓度比麦收前有所提高;(5)TSP和PM10中PAHs总浓度年均值不同功能区分布特征为:交通干线>工业区>居民区>风景旅游区。研究结果表明近几年徐州市区不同功能区大气颗粒物中PAHs污染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应用因子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借助SPSS(15.0)软件,分别对徐州市区不同功能区大气中PAHs进行了污染来源解析。解析结果为:各功能区大气中PAHs来源主要为交通污染源、燃煤污染源和高温加热源。根据研究结果,对徐州市大气颗粒物及PAHs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