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海是中国近海中面积最大、水深最深的海区,目前该海域关于浮游植物沉降及碳通量方面的研究较少。本论文基于2016年秋季南海西部、2017年春季南海中部和夏季南海东北部海区的科考航次,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沉降速率及碳通量等进行了相关研究,以期为今后南海碳循环研究提供基础数据。首先,应用Utermohl方法对调查海区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南海中部海区的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相对于东北部和西部海区要更高,整个南海海域的浮游植物类群主要以硅藻和甲藻为主,而蓝藻的细胞丰度最大。其次,应用SETCOL方法对调查海区浮游植物的沉降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16年秋季南海西部海区、2017年春季南海中部海区和2017年夏季南海东北部海区浮游植物的沉降速率的变化范围依次为0.12-3.17 m d-1,-0.09-2.60 m d-1和-0.79-4.23 m d-1;三者的平均值分别为0.72 m d-1,0.72 m d-1和0.22 m d-1。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发现2016年秋季南海西部海区和2017年春季南海中部海区的浮游植物沉降速率均与海区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磷酸盐和硅酸盐呈显著正相关,而2017年夏季南海东北部海区浮游植物沉降速率与海区温度和硅酸盐有显著相关性。最后,基于沉降速率结果对浮游植物碳沉降通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2016年秋季南海西部海区、2017年春季南海中部海区和2017年夏季南海东北部海区浮游植物沉降通量的变化范围依次为 2.41 ×10-6-0.0062 mg C m-2 d-1,3.75 X 10-6-0.0008 mg C m-2 d-1,-1.21 X 10-5-4.14×10-5 mg C m-2 d-1;三者的平均值分别为 0.0127 mg C m-2 d-1,0.0012 mg C m-2 d-1,8.24×10-6mg C m-2d-1。2016年秋季南海西部海区浮游植物碳通量最高,其次是2017年春季南海中部海区,2017年夏季南海东北部海区碳通量最低。综上所述,南海浮游植物沉降速率及碳通量分布受海区温度、营养盐等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南海西部海区的碳汇能力最强,为今后南海碳循环的深入研究奠定了数据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