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改良的C-带技术,初步建立了石蒜、换锦花、中国石蒜和忽地笑的C-带带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将核糖体序列的5S rDNA和45S rDNA直接定位在了换锦花、安徽石蒜和长筒石蒜的染色体上。石蒜、换锦花、中国石蒜和忽地笑的C-带以中间带和端带为主,带型公式依次是,石蒜:2n=3x=33=3CI_+T+3I_++4CI_+T~++8I_+T~++3CT~++3T+3T_++6;换锦花:2n=2x=22=2C+ 2I+T~++2T+2T~++4I_+T+2I_+T_++2CI_+T+2I_++4;中国石蒜:2n=2x=16=2CI_+T~++2I_+T_++ 2CT~++4I_++2I~+T~++4;忽地笑:2n=16=A:2CI_+T+4CI_++4CI~+T+2和B:1CIT~++1I+1C T_++1CI~+T~+。4种植物中,换锦花和石蒜的带纹数量最多,忽地笑次之,中国石蒜最少。组成型异染色质含量的特点是:换锦花(17.2%)>石蒜(16.9%)>忽地笑(16.5%)>中国石蒜(9.42%)。初步推测,在石蒜属植物中,组成型异染色质含量物随物种进化而削减。5S rDNA和45S rDNA定位结果显示,两个序列在换锦花、安徽石蒜和长筒石蒜中大多分布在近着丝粒区域。换锦花中有6个5S rDNA位点,位于染色体端部,4个位点的信号强、2个位点的信号弱;2个45S rDNA位点分别在4、5号染色体的一条同源染色体上。安徽石蒜有6个5S rDNA,分别定位在5、7、8号I染色体的近着丝粒区域;8个45S rDNA杂交位点在4、5、6、7号染色体上,信号亮度在4号染色体上最大,6号中等,5号和7号最弱。长筒石蒜有8个5S rDNA位点,分布在4、5、7、8号染色体的近着丝粒区域;9个45S rDNA位点,由于制片不够理想,只能确定8个在I染色体上。在安徽石蒜的5号、7号染色体和长筒石蒜至少3对I染色体上,5S rDNA和45S rDNA杂交信号同时出现在相同染色体的相同区域。5SrDNA杂交信号在安徽石蒜的5号和长筒石蒜的4号、7号两条同源染色体上,强弱有差异。由5S rDNA和45S rDNA杂交位点数目推断,换锦花较原始,安徽石蒜和长筒石蒜在亲缘关系较近,且长筒石蒜进化上略高于安徽石蒜。结合C-带和FISH结果,初步推测,在进化过程中,换锦花处于较原始的地位,石蒜次之,含16条染色体物种较进化。其中忽地笑染色体变异比较大。在亲缘关系上换锦花和石蒜较近,忽地笑和中国石蒜较近,安徽石蒜和长筒石蒜较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