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富硒区硒元素迁移转化规律及开发研究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IN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补硒热”在世界范围内持续扩大,饮食补硒被作为健康生活的理念重新认识。同时,硒开发成为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湖北恩施土家族自治州是著有“中国硒都”之称的高硒地区,渔塘坝则是恩施州内典型的高硒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发生过人群硒中毒爆发性流行的地区。本文选取湖北省恩施市新塘乡渔塘坝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原子荧光分析法,相对系统的研究渔塘坝地区农业可耕地土壤及其植物中硒含量。另外,对比前人研究得出的渔塘坝北部出露富硒岩层的硒含量,从而了解渔塘坝岩石、土壤和植物硒的分布,对渔塘坝硒的局域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再者,参照我国第二大富硒地区——陕西紫阳地区的硒产品开发模式和浙江地区富硒产业开发模式,为恩施发展富硒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建设性意见。主要结论如下:在基础研究方面,火山岩成因的富硒碳质岩层为恩施渔塘坝成土母质提供丰富的硒源,北部呈正南倾向的富硒岩层的硒元素通过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向渔塘坝土壤进行迁移转化,使得该地农业可耕作土壤中富集大量的硒。农作物对土壤中硒元素的积累既与土壤中的硒含量有关又与植物本身的富集能力有关。这为渔塘坝富硒产品开发的定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在开发方面,恩施处于的北纬30度的名茶出产带,而药材硒含量明显高于紫阳地区。借鉴紫阳和浙江地区积极有效的开发措施,结合恩施地区的地域特色,本文对当地的茶叶、中药材等产品的开发提出一系列的可行性建议。再结合恩施地区地理状况,经济发展状态,初步提出恩施硒产品形成多元化,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结构。本课题只对恩施渔塘坝地区的岩石、土壤、植物中的硒含量进行初步研究,并根据我国其他地区硒产品的开发情况,提出恩施硒开发的设想途径。旨在为恩施农民增收、地方性特色产业的发展以及经济建设尝试应用性开拓。
其他文献
高层建筑作为这个时代的标志,在展现其惊人的建筑奇迹的同时,也带来了对城市挥之不去的影响。正视高层建筑的发展规律,把握高层建筑的发展机遇,克服高层建筑的发展问题,是我
词汇是描述事物,行动和想法的语言基石。没有基本的词汇,人类就不能表达思想,所以犹如细胞组成人体一样,词汇对语言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英语词汇的学习和运用中,学
神经外科护理有效性对于神经外科疾病患者康复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比较准确地分析目前我国神经外科护理中存在的基本问题,针对问题,就如何提高神经外科护理效果提出几点行之有
本文采用一维稳态导热原理设计的实验装置,对几种不同金属材料之间的接触热阻进行了测量。对采集的部分数据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影响接触热阻的若干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