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换乘模式逐渐被认为是交通一体化、绿色出行的最佳范例。从交通规划设计层面,应着重考虑慢行设施与慢行使用者关系的协调,营造安全、便捷、舒适、友好的慢行环境。规划设计是否适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出行者的出行心理和感受,但当前慢行交通接驳轨道交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多侧重于设施指标水平,对出行者出行心理和偏好的考虑欠缺。因此充分考虑慢行者的出行心理和需求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提出的研究问题是慢行交通接驳时空阈值,进一步从接驳影响因素、出行者心理和偏好以及接驳距离和时间方面对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综述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具体内容。并分析了慢行交通作为轨道交通接驳方式具有的特征和功能,对慢行接驳行为、感知等相关理论做简述。 其次,在北京市轨道交通10号线劲松车站周边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模拟实验,分析影响慢行交通接驳轨道交通的因素和轨道交通车站接驳客流距离衰减特征,使用慢行交通接驳轨道交通的出行者对接驳距离和时间的敏感程度、接受度分布特征,进一步对比分析时间和距离感受精度差异性,实测距离与感知距离的差异性,提出相关指标修正。 最后,利用修正后(感知和实测距离偏差修正)的调查数据标定非集计价格敏感度模型(Kishis Logit PSM,KLP),量化步行和自行车接驳轨道交通的时空阈值。主要结论包括:步行标准和最大接驳距离分别约为470 m和860 m,自行车分别约为1020m和2200m;步行和自行车标准接驳时间按50%分位值,分别约为8.0 min和10.0 min;最大接驳时间按85%分位值,分别约为16.0 min和22.0 min。最后对模型结论对比分析,分析表明模型可信度较高。该研究结果可为合理确定和评价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服务半径提供参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