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辐照接枝的方式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单体引入聚丙烯非织造布表面,并通过与正辛胺开环反应制备出一种具有亲疏水位点的双亲性非织造布(PP-g-GMA-OA)。系统研究了该非织造布对邻苯二甲酸酯(DBP和DEHP)和双酚A(BPA)等内分泌干扰物(EDCs)的吸附性能和吸附行为。通过红外(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接触角(CA)以及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LSM)等方式,探究了 PP-g-GMA-OA非织造布的表面官能团、元素组成、表面形貌、表面能和内部空间结构。此外本研究还构建了一种疏水性的对比结构(PP-g-LMA),通过对两者吸附性能、吸附动力学、吸附作用力、吸附过程活化能等方面的对比,量化亲疏水位点对于吸附行为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分析和计算微分吸附焓的方法,检测氢键作用和疏水作用力作用的存在,提出氢键作用与疏水作用的协同吸附过程,探究两种作用力的协同吸附效应。通过对比性结构设计和改变溶剂体系,建立方程量化氢键作用与疏水作用的参与度,结果表明疏水作用力是主要作用力,氢键作用辅助参与吸附。从吸附过程能量的角度提出氢键吸附优先性原则,即吸附质优先占据能量较高的氢键吸附位点,然后再占据能量相对较低的疏水作用位点。设计聚丙烯微粒接枝实验,采用粒径测试,将接枝构型与吸附行为相结合,认为接枝层具有收缩性构型和舒张型构型两种构型,相比于收缩型构型,舒张型构型能够提供更多的吸附空间和吸附位点,因此更有利于吸附。将污染体系扩展到油水乳液,提出关于吸油材料构建的两个悖论,认为强疏水性与高孔隙率等吸油材料的构建方式忽视了溢油事故的实际情况。因此本研提出了双亲性改性和构建贯穿通道的方法,成功地解决了常规吸附法无法清除油水乳液污染的问题。最后本研究采用紫外辐照交联法在聚丙烯吸油毡表面构建高分子单向扩散层(PP-g-LA-co-EGDMA吸油毡),解决了常规纤维型吸油材料吸附量低,保油性能差的问题。当发生饱和吸附时,交联层溶胀不仅增加吸油容量,而且交联层内部的三维网状结构能够有效阻止污染物渗出,增强保油性能。同时构建的交联层能够可以支撑内部的纤维结构,阻止基体内部的结构塌陷,增强纤维材料的重复使用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