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学者对中国科学史的研究成果颇丰,他们的研究越发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国内对日本学界的研究也越来越多。通过对国内相关研究的总结,可以清楚的发现国内关于日本科学史界研究从简单的描述性研究向以人物研究为中心的发展趋势。通过国内的研究也能发现日本的中国科学史研究的发展过程。以日本的中国天文学史为例,从天文年代学开始,到二战以后发展成独立的学科,到七十年代又出现了思想史研究的热潮。日本的中国天文学史研究受到“京都学派”的强烈影响,注重考据学方法的运用并且不仅仅局限于对内部科学理论发展的分析,更加关注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对科学发展的影响。日本学者的这些研究方法是值得国内学者借鉴的。开始于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中西科学的第一次真正的互动就发生在天文学领域。所以,明末清初的天文学史研究对于中国科学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对日本学者研究成果的分析能清楚看到,日本学者对于西方传教士和东传科学的态度与中国学者的差异。川原秀城教授将中国学者的研究称为“对峙型哲学范式”,认为这种传播知识的活动是单向的,中西双方是对立的。而称日本学者的研究为“对话型哲学范式”,认为在西学东渐过程中,中西双方是平等交流和积极互动的,并且西方科学的传入,对中国学术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不仅仅将自然知识的传播看成是传教的工具和手段。无论从研究方法上还是角度上,或许日本学者的研究,对能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